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別給菜市場貼上“非首都”標簽

2016年06月08日 10:4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菜市場搬到遠方,但是居民的灶臺卻還在身邊,新鮮便宜的菜買不到,會直接增大民生焦慮   

  批發市場外遷、工業企業轉移、垃圾回收場搬走……一段時間以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卓著,優化了城市治理,也撬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然而,在良好的局面中,也有一種現象值得關注:有群眾反映,在一些街道、社區,大家常年光顧的菜市場面臨動遷,街邊小店紛紛清理,極大地影響了群眾日常生活。更可疑的是,這些動遷和清理,也打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旗號。

  菜市場搬到遠方,但是居民的灶臺卻還在身邊,新鮮便宜的菜買不到,會直接增大民生焦慮。菜市場是非首都功能嗎?群眾的疑問並不難解答。按照標準説法,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功能,才被認為是非首都功能,歸納起來有四類: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部分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菜市場顯然不在此列。城市再瘦身,也不能影響人吃飯,又怎麼能缺少菜市場呢?

  從另一層面看,一些街道、社區清理菜市場和街邊小店,客觀上也搬走了一些做小買賣的外來人口,有助於控制北京人口總量。但是,同時搬走的,也是生活的便利。城市發展不能只要白領、不要藍領,只要腦力勞動、不要體力勞動。生活少了便利、多了負擔,最終也可能導致人才的流失。控制人口總量必須堅持,但同時也要防止結構失衡,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既需要高層次人才,也需要一部分人來維護城市的運轉。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人們聚集到城市,是為了過美好的生活。只有城,沒有市,生存尚難,何言生活?其實,對於菜市場等民生設施,北京市的定位是相當清晰的。北京市相關負責人曾透露,疏解非首都功能騰退出來的空間,要解決“缺停車場、缺菜市場、缺便利店超市”等民生問題;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明確指出,“人民群眾急需的菜市場不能一刀切”;北京市發改委也強調,“區域性批發市場是疏解對象,但農貿市場是生活必需環節”,不是要搬走,而是“加強管理、逐步升級”。疏解非首都功能,原本就是為了治好“城市病”,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給菜市場貼上“非首都功能”的標簽,與最初的目標可謂南轅北轍。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12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從這樣的視角來看,治理北京這樣一個超大型城市,確實有複雜的問題、現實的糾結甚至難言的隱衷,但是再難,也應該保住最基本的民生底線。畢竟,解決好人的問題,是城市工作的價值指向;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是評價一座城市的根本標準。

  中央提出“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擺在首位的就是“和諧宜居”。“和諧宜居”究竟是什麼樣,或許言人人殊,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如果人們早上起來不知一日三餐何處安放,即使住在高樓大廈,也難稱“和諧宜居”。(李 拯)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