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高考時間到,期待“作弊入刑”發威

2016年06月07日 09:21: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今年是“作弊入刑”實施的首年,人們期待,剛性制度能夠織密法制之籠,讓高考作弊行為絕跡,嚴肅考試紀律,保障錄取公平。

  今天,是2016年全國高考首日,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施行後的首次高考,其中規定替考、作弊、協助作弊等行為輕則拘役,重則入刑。“作弊入刑”涉及三個罪名,分別是組織考試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試題、答案罪和替考罪。

  每一年的高考季,都有無數青年懷揣著夢想和期冀,肩負著家人的期盼和自身的努力,迎接這場人生大考。如果有人目無國家法紀,徇私舞弊,踐踏考試誠信,不僅破壞高考機制的公平,更會動搖社會公平的基石。

  現有制度設計下,高考被認為是相對而言,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面對同樣的試卷,同等的考試時間,十餘年的不懈努力,將變成開啟命運之窗的金鑰匙。雖然不能説,高考成功就一定意味著人生成功,但起碼給了寒門學子一個“逆襲”的機會,讓社會階層實現有序的流動,緩解利益固化的格局。

  人們看到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等超級“高考工廠”,高考前聲勢浩大的“出征儀式”;人們看到山東考生撕書減壓時的“雪花漫天”;人們看到有些學子承受不住高考重壓,而選擇自殘、離家出走……種種看似離奇的現象背後,都是社會對於高考倍加重視的表現。

  由此,更凸顯出高考作弊令世人不齒。這種“欺世盜名”之舉不僅嚴重破壞高考紀律和招考公平,更動搖了人們對社會公平的信心。今年是“作弊入刑”實施的首年,人們期待,剛性制度能夠織密法制之籠,讓高考作弊行為絕跡,嚴肅考試紀律,保障錄取公平。

  但現實中,仍有人心存僥倖頂風作案。高考前夕,河南警方破獲多起高考舞弊案件,有人在網上非法買賣高考作弊發射器和接收器;有人偽造2016年高考試卷,售賣假試卷和答案,目前,相關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執法機構和司法機關頻頻“亮劍”,讓人們看到了作弊必受嚴懲、違法必被追究的一面。

  同時,多地均在應對高科技作弊手段,紛紛部署“最嚴考場”。例如,湖北、廣東等地升級標準化考場作弊防控系統,考生將“刷臉+驗指紋”進考場。一些高考大省的本科高校,在高考期間嚴格請假制度,逐一確認離校學生去向,嚴防出現充當替考“槍手”的現象。

  公眾期待“作弊入刑”能夠震懾住舞弊現象,借助制度力量捍衛高考公平,任何營私舞弊、違反高考考試紀律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任何妄圖找人“替考”,觸碰法紀高壓線的行為,都將無處遁形。

  從根本上講,“作弊入刑”是手段,不是目的。構建誠信的考試文化,從法律和道德兩方面入手,夯實高考公平的基礎,讓學子自覺抵制考試違紀行為,更能起到釜底抽薪之效。(文瀾)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