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醫學界在反思醫患糾紛問題時,除了把原因歸結于醫療體制缺陷、醫院管理不完善、醫生個人素質等問題,新聞媒體也一直被詬病。負面角度過多、袒護患者以及新聞炒作等,都被認為是導致醫患關係惡化的因素。
以近期發生的幾起熱點事件為例,廣東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陳仲偉被殘暴砍死,在醫療界產生了激烈回響,但對這件事,媒體的發聲卻並不多,遠不及同期的魏則西死亡事件,或者腎臟萎縮事件。而在後兩起事件中,醫生的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這種狀況更引發了醫學界對于媒體的強烈不滿。
有人選擇了三家影響力較大的報紙,對某年的醫患糾紛報道進行了分析,發現在消息來源中,政府佔29.06%,患者佔23.01%,而來自醫院方面的消息只有5.98% 。數據告訴我們:在牽涉醫患雙方的事件中,醫院的話語權似乎被媒體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而話語權往往是自身辯護權的體現。
但是,據此就給媒體戴上主觀向惡的帽子,也有失公允。因為在新聞報道中,受眾更容易注意那些具有反常性、衝突性和震撼性的負面信息。換言之,負面的新聞更容易被傳播。相反,一些正面報道常常反響平平。
例如在2012年,護士何遙在自己遭受患者攻擊以後,不顧自己的傷情,還奮力將一名行將墜樓的患者在窗臺緊緊拉住,事後被讚為“最美護士”,很多媒體爭相報道。但是這樣一個正能量滿滿的新聞,不要說在社會上,就是醫療界引起的關注也不是很大。另外,很多媒體時常開展“尋找最美醫生”的活動,今年央視還在《講述》欄目中連續兩個周末播出“尋找最美醫生”係列紀錄片,動作也不算小,但影響力較之于一些負面新聞,確實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由此不難看出,並不是媒體不願做正面新聞,而是缺乏不斷做大的“推手”。正面消息所佔比重不斷下降,不能不說與此有很大的關聯。
所以,媒體在醫患矛盾中雖然有推波助瀾的行為,但可能也不是其立場的真實體現,而是新聞的傳播效應造成他們做出了不合理的選擇。當然,由于記者在報道中常常違反基本醫學常識,導致醫生對報道不只是不滿,有時還很不屑。
出現這樣的情況,醫生也有自己的責任。那就是很多醫生其實很不喜歡與媒體打交道,特別是看見一些新聞產生了負面效應的時候,不是主動站出來據理力爭,而採取對媒體人不理睬的態度,這其實是放棄了話語權。媒體只能根據自己的信息匯總發布新聞,難免出錯。
媒體也有應該反思之處,既然負面新聞容易引發關注,那麼在報道的時候就應該做好平衡,盡量避免刺激性的語言。例如,有些媒體動不動就打出“入院剛×天,花費好×萬”的標題,在醫院收費本身就很敏感的時下,這樣的標題會產生什麼效果,媒體應該有預判。有句話叫“離開了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在醫療收費中,離開了具體的醫療項目和病情談費用,誇大事實幾乎是必然的。
醫生與媒體的關係確實需要一些措施來修補。媒體不能只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就如醫生不能過于關注掙錢一樣。醫生應打開自己的觀念圍牆,多與媒體互動,讓醫療不要那麼神秘,從而增加自己在媒體上的話語權。(鄭山海)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