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透露,該協會近日啟動編寫《中華小吃名錄》,以規範名稱、統一整理各地知名小吃,並從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品牌中優選知名度高、有發展前景的小吃企業及小吃産業上下游相關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將中國的特色品牌小吃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據新華社)
小吃雖小,卻大有乾坤,也可大做文章。作為大眾餐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吃産業不僅有著極大的市場空間、無限的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它還承載著中華飲食的獨特文化。它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備受飲食男女的青睞。
雖然小吃産業前景廣闊,但就目前的發展格局而言,卻有著巨大的瓶頸需要打破。正如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所分析的那樣,制約小吃行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小而美的小吃企業出現單打獨鬥的現象,缺乏長遠規劃和行銷戰略;二是對於一些已經比較成規模的地方小吃,有的也缺少完備的競爭機制和規範化操作,離現代品牌企業還有很大距離;三是一些老字號、傳統小吃企業在行銷過程中市場定位不足、行銷觀念陳舊、缺乏規範化操作;四是很多特色小吃經營者從事這一行業僅僅是為維持生計,行業內針對小吃的經營和操作也缺乏相應的行業標準。
這些制約小吃行業發展問題的存在,根本上而言,還是欠缺必要的規範。無論是發展規劃、品牌行銷,還是經營操作上,都還尚處於野蠻生長、混沌無序的狀態。而要塑造好“中華小吃”這張名片,讓小吃行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告別粗放的發展模式,走品牌化、標準化的道路,是小吃行業轉型的必由之路。
要走品牌化、標準化的道路,首先守護好食品安全的底線。如果舌尖上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不能堅定民眾食品安全的信心,即便是“中華小吃”再有特色,長期浸染在“地溝油”當中,恐怕也會在“垃圾食品”的污名中沉淪。因此,只有加強常態化的監管,才能賦予特色食品的安全底色。
要走品牌化、標準化的道路,其次探索並創新經營模式和推廣模式。“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讓背街小巷的特色小吃走出來,需要對經營模式進行規範,對推廣策略進行改變。通過集約化、品牌化的抱團發展,整合資源有效配置,引導建立生産規模化、經營誠信化的服務理念,從而發揮整體優勢,製造品牌效應。而要實現這種轉變,需要政府根據小吃産業小本經營的特點,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如減免稅收、搭建平臺等。
因而,要讓“中華小吃”的這張名片亮起來,關鍵在把握好“兩條線”:一條是食品安全的底線,一條是品牌化發展的路線。食品安全的底線需要制度和規則的完善、監管執法的強化來守護;而品牌化的路線,則需要通過轉變經營思路、創新行銷模式等方式來打通。
當然,在規範和統一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小吃文化的獨特性和創造性,要避免標準和規範過多而形成限制性的條條框框,損害了小吃文化的本色。此外,在規範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小吃經營者的利益,在為小吃行業找出路的同時,也要照顧到這些做小本買賣從業者的活路。(時言平)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