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時代呼喚"懂技術的管理者" 讓網路變"最大正能量"

2016年04月20日 08:14: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技術與智慧財産權、技術與法律法規、技術與新聞倫理之間的張力,凸顯了新技術成長與舊方法滯後之間的衝突,考驗著管理部門呵護技術進步的服務能力與引導社會潮流的監管智慧

  戴上一副眼鏡,你就可以進入一個360度的虛擬世界,行人擦肩而過,星辰觸手可及……很多人可能都體驗過這樣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普通人可以盡情享受技術的奇思妙想,但對於監管者,時常需要“遞進一層”想想,當新技術迅速為媒體所用,可能出現什麼監管漏洞,又會提出什麼新的管理課題?

  “新技術+媒體”的組合,已經一再出現。作為一個巨大的變數,技術始終處於“不斷地動蕩”狀態,未來必將更深刻地影響媒體和傳播。在高速公路上,警察不可能騎著自行車來執法。同樣,新技術不斷拓展媒體的邊界,媒體管理也離不開新的技術手段。從門戶網站時代到WEB2.0時代,再到移動互聯時代,我們已經探索出很多媒體管理的新辦法,管理體制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網際網路“未知遠遠大於已知”,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回應技術帶來的持續挑戰。

  比如,內容發佈管理上,由於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對於海量存儲、大量自發的內容生産,如何進行篩查甄別?又如,行業秩序管理上,快播事件的“暫存説”,今日頭條的“連結説”,相關責任如何界定?被譽為“自萬維網産生以來最大的革命”,P2P技術大大促進了資訊共用,卻讓侵權變得明目張膽、讓責任認定“法不責眾”,如何在道德與法律層面“給技術一個交代”?把醫患新聞融入《急診人生》的遊戲、把戰亂新聞做成《敘利亞之旅:選擇你自己的流亡路線》,“新聞遊戲”意在增強報道互動性,但如何避免喧賓奪主以致“用娛樂消費苦難”?技術與智慧財産權、技術與法律法規、技術與新聞倫理之間的張力,凸顯了新技術成長與舊方法滯後之間的衝突。這一衝突,考驗著管理部門呵護技術進步的服務能力與引導社會潮流的監管智慧。

  在技術上,管理者處於“追趕”狀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前幾年,相關部門為了凈化青少年上網環境,曾要求我國銷售的所有個人電腦出廠時必須預裝“綠壩—花季護航”綠色上網過濾軟體,旋即因為無法阻斷不良資訊、被駭客破解改寫等技術問題,而引來極大爭議。類似的案例,不能僅僅是“花錢買教訓”,更需要思考其後的問題:我們現在不缺技術條件、不缺物質資金,但為什麼在管理上還“跟跑”得有些狼狽?

  人工智慧、穿戴設備等還在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已從遊戲行業進軍新聞行業,物聯網更可能讓一切都成為媒體……要做好管理、做好服務、做好引導,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從這個意義上講,監管者需要有“技術敏感”,密切注視技術與媒體結合的前沿走向,與時俱進地以制度創新堵住傳播漏洞;也要保持“技術思維”,從根本上把握住新媒體內容生産與管理的技術關係,適應和研究新技術、新傳播、新模式,既不能只知簡單應用而不懂技術原理,也不能沉溺于技術本身而陷入細枝末節的應對。如何以系統思維統領監管創新,建立起技術發展的動態跟蹤機制?如何整合各方資源,破除新媒體管理創新上的“撒胡椒面”現象?如何動員社會力量,讓市場化的技術為我所用?只有以體制、觀念上的一系列創新支撐,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未來趨勢有深刻的把握,我們才能做到“因時而變,隨事而制”,在服務中實現監管,在管理中實現引導。

  “中國的網際網路迫切需要懂技術的管理人員。我們走了很多彎路,企業的創業者和經營者對此都要進行深刻的反思。”“當代畢昇”王選的這句感慨不只是對企業管理者而言,也可視為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有力提醒。在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深刻變化的大勢下,監管的創新不僅是技術要求,也是治理要求;不僅是業務素養,也是管理素養。用創新回應技術挑戰,才能讓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數”變成“最大正能量”。

[責任編輯:趙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