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全國統考能否治愈病變的EMBA

2016年04月05日 13:34: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官網4月1日在顯要位置發布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見》。新規明確要求從2017年起,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將納入全國統一的碩士研究生入學,由教育部統一劃線、各學校按需調整錄取,從2016年12月1日開始,各院校不得再自行組織EMBA招生考試。

  從2014年9月中組部發文嚴禁領導幹部參加包括EMBA、後EMBA在內的高收費社會化培訓項目,引發領導幹部退學EMBA風潮,到教育部出臺被業內稱為“史上力度最大的專業學位整頓行動”,明確EMBA將納入全國統考,鋒芒所指,正是EMBA在聲譽上的不斷污名化,以及在功能上的逐步異化。與其說EMBA是一種授予學位的在職培訓,不如說它更像是充滿了交易與利益誘惑的“名利場”。

  EMBA的問題究竟有哪些?教育部新規的第4條明確:杜絕“培訓班”式、“放羊”式的培養方式,杜絕不上課或達不到規定課時而獲得學位的現象;嚴禁降低標準授予學位學歷、“花錢買學位”等行為,嚴肅查處教學評價中的權力尋租和不正之風。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相當含蓄的說法。EMBA的學費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而一些官員就讀EMBA,學費來源著實令人費解。報道中有EMBA畢業生坦言,EMBA中出現了“老總俱樂部”,不少民營企業家讀EMBA並不在意能學到什麼,而是為了拓展高端人脈關係,與官員結成圈子。官商之間走得如此之近,會不會滋生利益輸送?一言以蔽之,EMBA的最大問題不是出于其本身,而是對權力的巨大腐蝕性。

  EMBA的異化,與它在中國的運營模式有很大的關係。EMBA本是舶來品,從2002年7月進入中國開始,就一直實行的是高校自主招生。這種市場化運作,符合EMBA的定位,也有利于釋放高校的教育自主權,以便更好地與市場實際需求接軌。但由于EMBA是個新鮮事物,缺乏相應的制度規范,更由于EMBA的高含金量,很快成為一些高校的圈錢工具,高學歷成了高學費的代名詞。為了擴大市場,一些EMBA培訓班一方面實行寬進寬出甚至零門檻的政策,把學位授予當成商品一樣完全市場化,另一方面則大搞惡意營銷,比如讓一些高官免費入學,吸引企業家參與,再比如炒作企業家與明星的花邊新聞。

  有鑒于此,將EMBA納入全國統一的碩士研究生入學,由教育部統一劃線、各學校按需錄取,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至少是個“最不壞”的選擇。EMBA本身並無原罪,作為一種在職培訓,它對于企業家群體提升管理視野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其價值。但要看到的是,EMBA的市場被人為誇大了,由于投入產出比太高,各大高校紛紛擠入這個市場,從而形成了無序乃至惡性的競爭,泡沫化現象非常嚴重,EMBA學歷已經極大貶值。這表明EMBA實際上是一個失靈的市場。當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有必要及時介入加以引導和規范。(此飛)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Powered by IIS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