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萬物至此皆清潔而明。
清明是節氣,是節日,也是古人留下的一則寓言。
當大地返青、楊柳新綠,諸多華夏子孫涌回桑梓,追念鄉賢、敬仰先烈,以致于四野如市。祭掃時,那一束鮮花、一樽薄酒、一爐纖香、一篇祭文或栽種的一株樹,無不飽含慎終追遠、敦鄰睦族的孝親傳統。從釋懷寄情、哀而不傷的墓祭,到“遊子尋春半出城”的踏青,無不體現了陰陽諧和的文化傳統。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春景的書寫和描繪,有關清明的典故與故事,數不勝數,滋潤後人。
孔子問弟子們志向,曾點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蚑而歸。”這一志向簡單樸實,富有生活情趣,孔子聽後,也讚嘆一聲,表達認同。
從《詩經》中的《國風·鄭風·溱洧》談情說愛的描寫“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到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的非常景象“清明節矣……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歌兒舞女,遍布園亭,抵暮而歸”,無不讓人對清明時節產生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在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的人面桃花里,在杜甫“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探春盛景中,人們感悟到,“萬株楊柳屬流鶯”的清明,不只是如浸如染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是天地合著的一篇振聾發聵的寓言。
傳說中,顛沛流離19年,又“割股啖君”的介之推,血諫晉文公《清明》詩,為這篇寓言點睛:“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聲聲精衛填海,字字啼血杜鵑。唐明皇將衍生于春秋的清明節,定型于唐:“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
王羲之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以清麗筆調寫下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茂林修竹間曲水流觴,臨流賦詩,流素卵、浮絳棗,修禊除災。唐太宗把柳圈作為護身符與吉祥物,在清明時節賜予文武大臣。唐朝人還著柳枝于門戶,以避邪驅疫。柳樹強大的生命力與內在靈性,能給人以佑生避邪的希望。
天清明,地清明,人也清明。清明本來就是“勵志節”,“清”與“明”寓意清白為人、廉潔奉公。一年一度過清明,是天地警示——以先祖大德、鄉賢懿風凈心明志。德不匹高天厚土,汗顏先賢;知行若朗朗乾坤,耀祖光宗。春光萬斛里,陽氣發泄,萬物萌生。踏青與遊藝,養眼娛身,一如盎然春色,清潔明亮。地涌新綠,天降清明,人當順天應時,明朗修齊治平之志,雕塑凈潔出彩人生。(施立學 作者為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