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告慰祖先和亡靈 以啟後代和來者

2016年04月01日 15:4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清明節留給中國人的記憶,不僅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畫風。“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說的是清明時節到郊外踏青;插柳、鬥雞、蹴鞠、蕩秋千,則是古人在清明前後開展的文娛活動。現如今,與清明節相關的家族傳統、宗族觀念,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被慢慢消解,與此同時,如何以國家名義紀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

  清明本為自然屬性的節氣,是古代中國指導農事的歷象參考,卻因後來生發而出的文化意涵,成為國人凝結情感、“統一行動”的重要節日。在清明當天或前後祭祀先人和逝者,已是這個國家法定節假日的題中應有之義,更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革新。

  中國是文化大國,以文“化”人,在現實生活中依靠的正是禮俗和風俗。由于階層和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的自然差異,早期中國的管理者尤為注意和強調階層間的“別異”與階層內的“和同”,因此制禮作樂,用以規范階層行為的界限,同時凝聚人心。《左傳》中提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里的“祀”指的正是祭祀之禮,執政者以這種具有強烈儀式感的祭典向人們提示或宣告: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來之不易;我們向哪里去,我們一往無前。所謂“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就是在承襲天命、政統、福祉的同時,探討延續與傳嗣的方式和確定其重要性。

  中國的家庭或家族類似國家的全形縮微,家祭的意義也在于慎終追遠,重新溫習祖先積累留存的精神遺產,用以規范、調整我們和後代的行為和思想。這對于家庭和家族的現實而言,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平素在外奔忙的家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里得以團聚溝通,回到思想與生活的“起點”上,正心誠意,刷新重啟,再度懷抱“初心”入世,身心亦得清凈澄明。

  從文字的形態和意義來看,“祭”“祀”都從“示”,“祭”是以手持肉在祭臺供奉,“祀”則如小兒曲身跪拜于祭臺之前,可見無論公祭家祭,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具體的行為和活動,一定要身在其中、躬親而行。古人在注《孝經》的時候解釋祭祀二字,認為“祭”就是“際”,意為人神在此時要交接際會,而“祀”的意義在于“似”,“似將見先人也”,這與孔子對祭祀的態度如出一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孔子看來,如果他不親自參加祭祀而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或沒有祭祀一樣。

  歷史文化的傳承在于體認,體察、體會、體悟,由此產生共識和認同,清明作為一個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和道德倫理意涵的重要節日,也需要我們以適當的方式和態度去體認。現代社會與古典時代的生活方式相去甚遠,我們固然不能要求全盤復古,依照周秦漢唐的禮法來過節,那樣既不現實,又勞神費力,也不見得真正傳承了文化。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當且可以做到的是“抽象繼承”——抽離出其中最精核的要義,以新的形態來呈現和保護。事實正如前述,清明祭祀是為了告慰祖先和亡靈,以啟後代和來者,儀式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可以豐富多樣,目的並非為了熱熱鬧鬧地表演給所有人看,只要懷著誠意表達心意,即便是“撮土為香”,或在室中案頭置放一杯清水,都未嘗不是一種對文化更顯文明理性的尊重和傳承。 (谷卿)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Powered by IIS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