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重現運河盛景,非得京津冀復航嗎

2014年10月31日 15:46:00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後沒幾個月,京津冀三地有關部門近日決定,將聯手打通京杭大運河的“龍頭”部分“通州-香河-武清”段總長120多公里的部分,以供船隻進出北京城。規劃稱計劃2017年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能夠實現“坐船去北京”,理想當然很美,但如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郭旃所言:“京杭大運河很難實現全線復航。”這規劃遭到和他一樣不少文物界、經濟界人士的反對,原因有三:

  第一,首先主要是水源問題。京津冀復航段運河,需要可持續補給的大量水源。元明清時期,北方運河之所以保持暢通,主要是因為沿途有大量河流注入。儘管如此,古代為保證運河航行通暢調用了大量生活用水,據史料記載,在濟寧以北部分,運河甚至對農業灌溉造成了一定影響。現在華北地區連灌溉尚且缺水,且農業、生活用水量不斷加大,請問水從何來?指望海水淡化,成本肯定是高的,並且是否污染當地淡水資源也尚未可知。如果指望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南水北調的退水將增大污水量、污水通過處理扣除回用水量後排入河道,以此增加作為航運用水的話也不現實。南水北調的水進京津後到底有多少能供運河泛舟?又能供多少噸級的船隻航行?成本又會是多麼巨大?想想都不現實。

  第二,全線復航經濟價值不大。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由少平説,北段大運河再次成為交通大動脈、承擔貨物流通功能的可能性比較小。現在陸路交通十分發達,水運除了運輸建材等,又有多少吸引力?而且水運雖然成本低,但前提是需要河道暢通,在水源前景不甚明朗的前提下,河道能暢通到什麼程度亦是未知數。如果水量很小,只能通客船,又有多少經濟價值?

  第三,如果恢復全線通航,會不會破壞遺産保護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京杭大運河今年已躋身世界文化遺産行列,此次爭論已幾十年的復航規劃能出臺,可能也與京杭大運河申遺成功、有關部門覺得僅留北段不通航是條不完美的尾巴有關。但就大運河保護而言,應盡可能完整地保護遺産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價值,盡可能保存原有河段設施。天津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一位工作人員説,“大運河屬於活態遺産,如河段需要拓寬深挖,需按照有關管理要求,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溝通取得一致後才可執行。”大運河北段喪失通航功能已經有相當久遠的年頭了,現在通航需要進行大規模清淤,可能會改變河道的基本形態,破壞河道完整性,這可能違背世界遺産的保護原則。作為通航千年的黃金水道,大運河河床之下埋有許多沉船等遺跡。如果要復航發掘,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勘探工作,否則可能會對文物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河段雖然航運中止,但許多歷史文化遺址仍然存在,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文物古跡遺産和可以利用的旅遊資源啊。

  有時,殘垣斷瓦也是一種歷史,誰能説滄桑近一個世紀的北段運河古道不是一種歷史?難道非要違背自然規律讓它復航?(項向榮)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