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汽車尾氣非“首惡” 治霾需啃“硬骨頭”

2014年01月02日 10:52:00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中科院近日對北京PM2.5化學組成及來源的季節性變化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其中,汽車尾氣及垃圾焚燒僅佔4%,與此前“汽車尾氣對霧霾産生重大貢獻”的説法明顯相悖。(2013年12月31日《新京報》)

  自從霧霾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以來,我們一直被灌輸一種理念:汽車尾氣排放是導致霧霾産生的重要原因甚至關鍵原因。所以,各地治霾的首選動作,一般都是在提高私車使用成本上做文章,比如搖號上牌、單雙號限行、考慮徵收擁堵費等等,反正是要麼限購,要麼限行,要麼增費。公眾確實都有這樣的疑惑:霧霾究竟因何而生?難道都是私家車惹的禍?

  這次,中科院的研究,可謂還了私家車一個清白。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加起來,對霧霾城市的“貢獻率”都僅為4%;可為什麼我們看見的,卻是私家車主成為主要的治霾責任承擔者,這算不算專挑軟柿子捏?想起崔永元的一句話:“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北京市城市霧霾的影響,就相當於一個居民在自己的小區裏放了個屁。”現在看來,還真是話糙理不糙。

  在大氣污染治理的“國十條”裏,絕大部分內容都是落位於企業和政府層面,這事實上已經説明汽車尾氣之於霧霾,絕不是主要原因。“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落實到地方層面卻變異成了對私家車的一味治理,説好的“同呼吸共責任”,仿佛成了尋找替罪羊的遊戲——不得不説,這是一種典型的懶政思維。

  地方政府之所以這樣做,恐怕不只是科學認識上的偏差使其找錯了大氣治污的重心;更重要的是,這也許是要展現一種努力治霾的姿態。畢竟,相比燃煤、工業污染等項目的治理,治理私家車要簡單得多,也更容易出數字成績。但是,治霾終究不是尋找替罪羊就可以糊弄過去的,好天氣壓根兒不吃這一套,該啃的“硬骨頭”一個也不能少。比起治理私家車來,這當然需要更強的決心、更大的擔當、更多的努力。

  只在私家車上做文章的治理霧霾,不僅公眾難以認同,霧霾天氣更不會有絲毫憐憫;説到底,治理霧霾需要的是敢啃“硬骨頭”的做事,而不是尋找替罪羊的作秀。中科院已經給汽車尾氣“平反”了,地方政府的治霾行動也該迅速進入正軌。(舒聖祥)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