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上市公司扎堆理財助推資金空轉

2013年12月27日 14:5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年終歲尾,上市公司再現大手筆理財。據上證資訊統計,進入12月以來,共有91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利用閒置資金購買了銀行理財産品。其中,12月16日至24日,共有40家上市公司購買了銀行理財産品,資金規模達54.78億元。此前有統計顯示,今年逾150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額突破千億元,較去年增加十倍。上市公司瘋搶理財産品折射實業不振,部分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迴圈,玩空轉遊戲,而沒有真正進入實體經濟。

  上市公司理財熱並非偶然。一方面,監管部門放寬了上市公司閒置資金的使用範圍。去年底,證監會發佈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該文件明確,暫時閒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其投資的産品須符合以下條件: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産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而在此之前,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等均限于自有閒置資金,這在某種程度上開啟了上市公司大規模購買理財産品的序幕。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如此積極購入理財産品,與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提升密不可分。今年以來,由於整體資金面偏緊,各大銀行的攬儲需求帶動理財産品收益節節攀升。目前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5%、6%左右,有部分高門檻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更高。而理財收益無疑有助於增加上市公司收入,扮靚業績。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資産價格飆升,使得一些企業脫離自己的主業,賺快錢之風盛行。由於多重因素疊加使成本攀升,實體企業面臨“成本太高、利潤太薄”的壓力,與非實體經濟之間的投資回報形成巨大反差,做實業不如做投機和投資賺錢多、賺錢快,比較利益誘導要素流向非實體經濟。正是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大量上市公司將本該進行實業投資的資金用來賺快錢,而當嘗到“錢生錢”的甜頭後,部分公司開始熱衷一手從股市融資“圈錢”,一手進行財務投資,使得大量資金“脫實入虛”加劇泡沫。

  毋庸諱言,上市公司理財熱表像背後,是目前部分資金在金融體系內迴圈,玩空轉遊戲,並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産等受調控領域,這使得貨幣信貸再寬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有限。尤其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每一次所謂的天量信貸都似乎與他們無關,因為他們依然難以從銀行借到錢。“錢荒”也正是近年來銀行的過度擴張與資金結構性錯配的注腳。

  此間已有觀察家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最大的失衡就是“金融繁榮”與“實體惡化”,大量資金體外迴圈,尤其是“影子銀行”導致“金融空轉”,地方政府舉債拆東墻補西墻,通過低息短貸購買高收益産品博取金融套利溢價,出口企業也通過貿易虛增進行人民幣套利。

  “金融空轉”不僅提高了實體經濟經營者的融資成本,也使風險不斷積聚。更為關鍵的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如同“皮與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務之急是,降溫房地産、地方政府高杠桿擴張和融資活動,改變大量資金體外迴圈,真正將金融活水引入到實體經濟。(李佳鵬)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