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央行組合拳擠壓套利資金空間 人民幣匯率接連下跌

2014-02-26 14:56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 王媛 ○編輯 楓林

  跨境資金凈流入呈現擴大之勢。昨日外匯局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銀行結售匯順差733億美元,創下去年年初公佈此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對此,一方面,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連續走低,已令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被打破。昨日,雖中間價暫停了“五連陰”,但即期匯率卻創下了兩年來的單日最大跌幅;另一方面,央行[微博]也悄然加大了公開市場正回購回籠力度。

  業內人士稱,近期央行貨幣政策出現了調整,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此前較為活躍的套利資金。而隨著雙向波動增加,也有利於降低此前因本外幣利差較大、人民幣匯率彈性偏低導致的利差交易活躍度。

  人民幣即期匯率接連下跌

  經過了連續五個交易日“沸沸颺颺”的下跌後,2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小幅反彈,昨日報6.1184,較前日微幅上漲5個基點。但這仍難改即期市場下跌的局面,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早盤報6.1266,盤中觸及近半年新低。

  “儘管下跌,但昨日即期交易價與開盤中間價卻已相當趨同,這在2005年7月21日匯改以來或尚屬首次,極為難得。”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微博]昨日稱,這表明外匯市場上未來看漲的與看跌的預期大體相當,有利於消除無風險套利空間,抑制套利資金的流出入。

  數據顯示,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單日下跌0.46%,創逾兩年來單日最大跌幅,收盤價與人民幣中間價相差約80個基點。

  面對即期匯率出其不意的連續下跌,招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劉東亮[微博]稱,昨日已有較多渠道反饋“套利客戶十分恐慌”、“不少套利客戶虧損了”,表明此輪貶值已初見效果,對新資金介入套利業務至少已形成了心理震懾。

  對於下跌原因,除了經濟增長勢頭走弱等因素,市場人士更為關注的是央行對近期人民幣升值態度的轉變。有外匯交易員揣測,人民幣持續貶值,或是受央行政策引導,旨在扭轉市場上的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抑制短期套利資金流入。

  摩根大通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昨日對上證報記者表示,近期人民幣匯率連續下跌,一方面是宏觀經濟繼續疲軟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央行近期匯率政策的調整有關。

  “從最近每日中間價來看,央行近期態度比較明顯,即有意加大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朱海斌説,去年人民幣匯率實際有效匯率升值近8%,在快速升值情況下,對出口造成了壓力。同時,匯率升值與資本流入有關,人民幣升值加大了離岸和在岸市場的利差,導致資金套利加大。

  公開市場將加大回籠力度

  而央行在公開市場的回籠力度也在加大。昨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正回購1000億,利率繼續持平于3.8%,單日操作量接近上周兩次正回購操作量總和1080億。

  儘管正回購持續加碼,但對銀行間資金市場的影響並不顯著。昨日,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依舊在低位徘徊。當日,隔夜回購利率報1.72%,較前日小幅上行8個基點;而7天回購利率則繼續下跌至5個基點至3.22%。

  對於央行貨幣政策的變化,朱海斌稱,從去年下半年,貨幣政策一直中性趨緊,在2013年存款準備金率未調整、人民幣單邊升值導致資本流入的背景下,央行有限的操作工具是公開市場工具,如正回購和央票續發,但正回購去年6月後就停止了,從事後來看,主要是和當時外匯佔款變動有關。

  外管局昨日發佈報告稱,2013我國跨境資金總體凈流入,預計2014年跨境資金延續較大凈流入的內外部因素依然存在,但一些潛在市場因素仍可能觸發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雙向變動。

  “目前,央行或希望通過引入人民幣的雙向波動,抵消一定外匯流入的壓力,給國內貨幣政策留下一個調整空間。”朱海斌同時説,此外,近期中間價和即期交易價的收窄,也為呼籲已久的人民幣波幅擴大迎來了一個較好的時間窗口。

  “若在2013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較大的時候放寬波幅,對人民幣造成的升值壓力也就越大,此時雙向波動加劇時,正是擴大波幅的良機。”他表示。

  光大證券(7.83, -0.23, -2.85%)首席經濟學家徐高也表示,近期市場對於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的打破,可預防波幅放大之後人民幣出現急漲的態勢。從這一角度來看,央行或有在市場中拋售人民幣的動力,而這些拋出來的人民幣也會直接增加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供給,導致資金利率水準走低。未來央行或繼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流動性,從而保持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的“緊平衡”。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