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高密度飛行下保障民航安全的奧秘是什麼?

2014-02-21 08: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邊是航班飛行量大幅度上升,一邊是“天路”緊張。中國民航去年共保障各類飛行起降786萬架次,事故症候率萬架次率為0.0027,遠優於民航局規定的萬分之0.05的安全指標。這一安全成績是在平均每天保障2.15萬航班起降架次的高密度飛行下取得的,其奧秘是什麼?

  內部挖潛提效率

  2013年,中國民航空管系統共保障各類飛行起降786萬架次,同比增長10%。這一數字比2011年高出131萬架次。

  民航局空管局局長王利亞在此間的全國民航空管系統工作會議上表示,這一成績是在可用空域資源不足,極端天氣頻繁,飛行架次不斷增長的嚴峻形勢下,空管系統通過內部挖潛,提升空管運作效率取得的,來之不易。

  運輸旺季時,空管採取了暫停出差和休假的措施,幹部深入一線“堵點”和繁忙地區調研,就航班時刻、運作環境、跑道容量等問題與管理局、航空公司和機場等單位進行積極協調磋商;嚴格控制管制員出差、培訓和休假比例,確保了有充足空管員奮戰在一線。

  根據民航局《優化空中交通管制運作規範的暫行規定》,空管系統優化了繁忙地區管制運作,重點機場早晚高峰架次明顯增加,首都機場早高峰8至9時平均出港航班較7月份增加11架次,晚高峰22時至零時平均進港航班增加13架次。

  完善航班協同決策系統,全國主要機場航班關艙門後旅客機上等待時間明顯減少。北京首都、上海虹橋、廣州白雲旅客機上平均等待時間分別減少8分鐘、14分鐘和8分鐘;7月18日起,除天氣和軍事活動等原因,往返北京首都、上海虹橋和浦東、廣州白雲等八機場間飛行不受限起飛,從每日平均限制15次降為0次,運作效率大幅提升。

  通過整體聯動,進一步釋放內部的效率。開通上海、廣州與臺北之間的通信專線電話,加強設備監控維護,對運作保障産生影響的設備故障同比減少27次;強化氣象服務對管制運作的決策支援,實現天氣雷達與管制雷達數據融合,廣州終端區對流天氣“短臨近”預報效果良好。

  優化空域升效能

  在可用空域資源遠遠不適應飛行量高速增長的需求形勢下,中國民航空管系統通過創新思路,優化空域資源配置,提升了使用效率。

  一是建成了京昆大容量空中通道,如同北京的環路一樣,民航空中首次實現了航路單向迴圈運作,有效提升了航路沿線6省3市54個機場的航班運作效率。在前期示範的基礎上,利用單向迴圈思路修訂了《全國骨幹航路網路規劃》。

  二是持續推進重點地區空域優化。調整東北地區飛越華北地區7個方向21條班機航線,每日約60個航班不再飛越北京,減少了飛行衝突,提高了出港效率;實現京滬航路兩端上升下降地帶的平行運作,整體擴容20%;完成合肥地區空域結構優化,首次按照雙跑道的運作模式實現單跑道進離場全向分離,滿足未來該地區5-10年的空域運作需求;做好珠三角地區空域調整,打開深圳機場西側空域瓶頸,機場容量得以有效提升。

  三是穩步推進高空整合。完成北京接管鄭州高空空域第二階段工作。京滬穗三大區域雷達管制移交間隔由40公里縮小至30公里。

  四是爭取多開闢臨時航線。全年共有41.6萬架次航班累計使用臨時航線,縮短飛行距離累計1441萬公里,減少碳排放24.5萬噸,節省燃油成本約5.7億元。

  新技術與空管強融合

  王利亞説,面對現有空域緊張的矛盾,使用新技術提升空域使用能力是重要措施之一。民航空管系統積極推進性能基導航應用,航路達2.05萬公里,佔全國航路總里程的12%,導航精度和便捷性大幅度增加;以衛星信號導航的自動相關監視廣播技術經過2年多的實驗運作,自2013年9月1日起,成都至拉薩航線飛行間隔從10分鐘縮短至5分鐘;啟動了“區管中心災備模式”等課題的研究,推進“中國民航協同空管技術綜合應用示範”項目,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成立了“航空氣象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民航局副局長夏興華表示,中國民航今年又新增加150架航班投入運營。在當前航班量持續高位運作的情況下,除了民航空管自身挖掘潛力外,期盼國家能釋放更多的空域給民航使用,確保廣大旅客乘坐飛機飛得安全,飛得順暢。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