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百元洋葡萄酒成本僅5元?業界呼籲清退海外劣質酒

2013-07-05 10:32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商務部7月1日發佈公告稱,商務部對原産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調查自2013年7月1日起開始,通常應在2014年7月1日前結束調查,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15年1月1日。

  自中國商務部6月5日決定啟動對歐盟葡萄酒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程式以來,進口葡萄酒低價傾銷現象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熱點。在超市裏暢銷的部分百元左右洋葡萄酒到岸價竟然只有5元多!業界紛紛呼籲全面清退海外劣質酒,將“雙反”調查範圍擴至新世界。

  百元洋葡萄酒成本僅5元

  近年來,隨著大批進口葡萄酒涌入導致競爭加劇,進口葡萄酒已經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以越來越平民化的價格進入商超貨架,標價直逼中端國産葡萄酒。

  據市內大型超市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最能賣”的酒品就是100元左右的進口葡萄酒。

  一位從事進口葡萄酒貿易多年的經銷商透露,“國內進口紅酒共分兩種,一種是直接進口瓶裝酒,一種是散裝酒。2011年以前,散裝酒的進口比重曾達到七八成,這意味著市面上的進口葡萄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國內分裝的,即運到國內後,廠家再進行勾兌,按口感調配、加水和色素等,最終分裝成葡萄酒成品。”

  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散裝進口酒的比重雖然從2011年開始首次下降,但仍佔30%。以2012年為例,葡萄酒的進口總量為39.45萬噸,進口總金額為16.5億美元;其中散裝(>2升)葡萄酒的進口量為12.16萬噸,同比增1.1%;進口額1.44億美元,同比增長15.6%。據此換算,這些散裝進口酒平均1.18美元/升,以750ml每瓶計算,可灌裝1.6億瓶,每瓶約0.89美元,折合人民幣為每瓶5.46元。

  這些折算為5元成本的洋葡萄酒,如何變身為商超裏的百元暢銷酒?記者根據進口酒的貿易流程算了一筆賬,這些散裝進口酒到岸均價為每升1.18美元,加上48.2%綜合稅(消費稅、附加值稅和關稅)、清關、運輸、灌裝、酒瓶包裝等費用,一瓶750ml的灌裝酒最低成本不超過20元,經銷商通常會以不低於80元的價格供應給超市或商超,再經過商超10%-15%的加價,到了消費者手中,這瓶酒已是百元價格,在餐館酒店甚至能賣到兩三百元。

  散裝酒涌入衝擊國産酒

  “正是這樣的暴利,讓一些經銷商熱衷於以極低的價格進口散裝葡萄酒回國內灌裝,這類酒在國外屬於級別最低的佐餐酒,甚至只能算是能入口的酒而已。”專家表示,“如果這些散裝酒進口後直接灌裝而品質不變的話,還勉強可稱為進口葡萄酒,但如果對這些進口原酒再進行勾兌,就完全不能算是進口葡萄酒了。甚至如果有些不規範的廠家,在勾兌中加入非法添加劑,那會産生更大的食品安全隱患”。此前曾有媒體報道,國內有些商家將10噸散酒可以勾兌成30噸甚至40噸的酒,這些“進口酒”的品質與層次可想而知。

  據一位做國産葡萄酒代理的經銷商黃先生透露,“幾年前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還很不了解,更不懂分辨,有些灌裝酒經過經銷商的宣傳包裝賣到酒樓酒店,能賣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這兩年市場規範了不少,灌裝酒的價格沒那麼離譜,降到幾十到一百多元,而且主要進入商超渠道,直接衝擊了原來具有價格優勢的國産葡萄酒。”

  歐盟年貼40億傾銷劣酒

  早在去年8月份,中國酒業協會就曾代表國産葡萄酒行業,向商務部遞交申請,要求商務部對原産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據央視《經濟半小時》調查報道,就在歐洲內銷市場逐年走低的情況下,品質較差的葡萄酒無路可銷,中國市場當之無愧地成了歐洲葡萄酒的救星。因為歐洲有很多過剩的劣質産品。這些過剩的産品如何消化掉?曾經歐盟每年要花五億歐元(約合40億人民幣)去處理這些在歐洲市場無人問津的葡萄酒。最終,産能過剩的劣質葡萄酒很多都被出口到中國市場。

  據悉,歐盟國家對葡萄酒農的農業補貼種類繁多,數額也很高,法國一年一公頃葡萄園可以拿到300歐元的補貼。一年下來,整個歐盟對葡萄酒的補貼是在13個億歐元左右。這更使得很多酒農不願意放棄葡萄酒的生産。而高額的補貼,也是歐洲葡萄酒成本較低的重要原因。

  酒評人朱立農指出,近年來,整個世界葡萄酒市場都呈現明顯的供大於求的狀況,為了鼓勵葡萄酒銷售,歐盟一些國家,比如義大利和西班牙都對出口進行補貼,但是因為擔心引來反傾銷的指責,這些國家逐漸將直接補貼改為間接補貼。比如像法國、西班牙,他們去參加葡萄酒展是有政府補貼的。在一些國家,比如説德國,如果廠商他們來中國做了2萬歐元的廣告,那麼政府也同樣會補貼你2萬歐元做廣告。中國紅酒網總裁,葡萄酒行業分析師董樹國也同樣觀察到了這種現象。他了解到甚至産品推銷推廣都可以拿到補貼,但是傾銷到中國來的都是品質較低的葡萄酒。

  而世界三大著名酒評家之一Jancis Robinson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表示,對中國的葡萄酒雙反感到欣慰,認為中國進口葡萄酒市場面臨嚴重的倣造和浮誇問題,市場被原産地默默無聞的“小品牌”充斥。

  國內最大的綜合酒類電商酒仙網CEO郝鴻峰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願意協助蒐集相關數據,希望“雙反”調查工作能夠儘快啟動。“目前一些低端進口葡萄酒在擾亂中國的葡萄酒市場。他們以次充好,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更影響了進口葡萄酒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雙反”稅如能成功徵收,必將提高低價劣質葡萄酒和“垃圾酒”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對中國葡萄酒市場起到凈化作用。

  主營進口紅酒的酒美網CEO呂意德認為,如果反傾銷成立,也不是針對所有歐盟進口的紅酒都實行報復性關稅,國家會設定一個價格,低於這一價格的紅酒會被徵收懲罰性關稅,“業界普遍估計,這個價格臨界點是每瓶1歐元或者1.5歐元。”

  廣東省酒類專賣管理局副局長、廣東省酒類檢測中心主任、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理事長朱思旭分析,當前的這種反傾銷,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對於以前七年的時間,它們的價格已經回歸了,這個時候再以反傾銷打壓它的話,我認為會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會太大。這會給中國葡萄酒和新世界葡萄酒提供一定的機會,尤其是新世界的葡萄酒。

  實際上,來自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歐洲葡萄酒企業的散裝進口酒只佔10%,來自智利、澳大利亞、美國、南非等“新世界”産區的散裝酒進口量則大幅上漲。以智利為例,2012年中國進口的智利葡萄酒總量為6.09萬噸,其中散裝酒達4.01萬噸,同比增幅高達54.6%,成為智利葡萄酒進口量增長的主要來源。

  許多業內人士也洞察到這一趨勢,紛紛呼籲,葡萄酒“雙反”不應僅限于歐盟葡萄酒,還應重視來自新世界産區的散裝酒傾銷問題。南方日報記者 周照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