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劉成城:變和堅持,劍指創業生態圈

2015-07-13 09:20:00    來源:南方都市報    

  [創業ID ]

  企業名稱:北京協力築成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

  創業時間:2010年

  創業地點:北京

  創始人:劉成城

  商業模式:融資平臺、科技媒體、創業孵化器構成生態圈,從融資服務中獲取收益。

  融資情況:C輪獲經緯中國數千萬美元投資。

  “以前談36氪,我會説媒體+融資平臺,而現在的順序則是把融資平臺放在媒體前面。”在網際網路創業服務這條路摸索近5年,36氪創始人兼C E O劉成城對南都記者坦言一直在“變”:當初靠媒體屬性帶來流量,如今融資平臺才是主要的項目來源,而近期新增的股權眾籌融資對創業者的吸引力更大。不過,36氪至今仍然是“戰略性虧損”。他表示,不在意短期盈利,眼下佈局創業服務生態圈還需要投入更多。

  押注免費孵化器

  在36氪的生態圈版圖裏,科技媒體部分存在時間最長,基本上保持三四十人的規模。對於理工科出身的劉成城來説,媒體就是作為工具,吸引流量的同時建立起為創業者服務的品牌形象,融資平臺則開放線上遞交商業計劃書。

  基本的模式框架已經搭建,不過劉成城並不滿足。2013年的時候,他有了做孵化器的想法,一來這是很多早期創業者提出的需求;二來他也想藉此跟創業項目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當時國內正值孵化器到處開花,若要把優質創業項目吸引過來,劉成城想到以“免費且不佔股”作為賣點。

  但方案一提出,馬上在團隊內部招來不少異議,有的認為做孵化器太重了,沒必要自己動手,跟別人合作就行;有的質疑在不收費、不佔股的條件下,到底能有什麼利可圖。雙方爭持不下,直到2014年4月,才正式啟動“氪空間”。

  “孵化器不是馬上能出成效,因此會很糾結,不知道是做對還是做錯了。”劉成城對南都記者説,那段時間一直頂著“輿論壓力”,直到為期3個月的第一期孵化結束、交出12個項目有11個獲得融資的成績單,才總算平息爭議。如今回想,他仍然慶倖當初的堅持:“孵化器雖然不是創業服務平臺的必選項,但做了以後會發現,跟企業綁定得更緊密了。”

  至此,融資平臺、媒體、孵化器三塊業務形成。在他看來,這些都是創業服務的工具,創業者可以按需選擇,但相比較而言,孵化器的容量最小,因此,更多是36氪把融資平臺上優秀的項目推薦到其媒體曝光、然後再從中挑選他們認為最好的項目進駐氪空間。據悉,到目前為止,氪空間歷經三期,4000個申請加入的項目當中只有42個最終入駐,而從成效來看,一輪融資成功率達到97%,成長最快的公司在一年內就完成了三輪融資。

  那氪空間會否一直堅持免費不佔股呢?劉成城説:“這是PK競爭對手的優勢之一,至少在目前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不會改變策略,當然,並不是説免費不佔股的孵化器只有我們一家,但我們是以生態圈來提供服務。”他表示,氪空間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到年底在全國上升至20個。

  重倉股權眾籌

  氪空間不賺錢,報道企業也是免費,那麼營收來源主要來源融資平臺?南都記者了解到,融資顧問會篩選收到的商業計劃書,把其中的優質項目與對口的V C對接,如果融資成功,平臺能獲得3%-5%的顧問費。

  “這是傳統的融資服務模式,已經相當成熟了,但我們還需要對新趨勢進行佈局。”劉成城指的是股權眾籌。從去年開始,他留意到一種現象,很多人都想當一把“天使”,投資創業項目,但因為沒有什麼項目源渠道,他們只能考慮朋友圈的項目,那何不借助眾籌模式,讓更多人在網上參與投資創業項目?36氪不是第一家涉足此領域的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已有128家股權眾籌平臺上線。他認為,這較量的是誰有穩定、優質的項目源,而36氪的生態圈每個環節都能帶來流量,匯集的網際網路創業項目超過20000個。

  在具體的運營模式上,平臺設立了領投人角色,由專業V C擔任,包括經緯、紅杉等在內的15家機構組成的投資機構聯盟,其他人則以最低一兩萬的金額跟投。

  那是不是只要有錢,就能當跟投人呢?劉成城解釋,除了有總資産超過100萬元或年收入高於30萬元的門檻外,36氪還要求必須有過專業的投資經歷,或者在網際網路公司任職高管,因為這樣的人資源“給力”,能給項目帶來價值。他粗略歸類眾籌平臺上的跟投人,有V C合夥人、行業專家,還有大網際網路公司的V P。

  而站在創業公司的角度,無論是面向專業投資機構的傳統融資,還是面向個人的眾籌,皆能達到融錢的目的,而後者還能帶來曝光,作為自我推廣的一種手段,因此股權眾籌不局限于早期項目,此前已經拿過一兩輪融資的也有。劉成城特別提到一項機制:並非誰來跟投,企業都必須接受,事實上,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投資人,以確保創業項目真的能通過眾籌獲得想要的資源。“對於好的項目,創業者尤其看重這一點。”他告訴南都記者。

  那反過來,對於眾籌融資的項目,平臺又如何設門檻呢?他分析,有些股權眾籌平臺不挑項目,也不管估值,這樣做其實對投資人不負責任,而在36氪,項目的品質、估值、融資金額都要先過審核關,然後才可以把材料放到平臺上供大家認購;等眾籌結束以後,平臺還會建一個小股東群,讓眾籌投資人可以給項目出謀劃策。

  “很多項目過去走傳統融資,當我們告訴創業者可以來股權眾籌時,幾乎都願意一試。”劉成城在言談中毫不掩飾對後者的倚重,“股權眾籌讓我們的融資服務得以規模化,如果眾籌成功,從融資額中抽佣5%也增加了一塊營收。”目前,36氪在眾籌平臺的團隊有10 0人左右,居其生態圈人員投入之冠。他計劃,在3年內完成1 0 0 0 0家初創 企 業 的股權眾籌融資。

  眾議眾籌

  ●講述人:金蛋理財C E O鄧巍

  眾籌助於品牌傳播

  在36氪早期還只是純粹做科技媒體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認識。當時做了一個叫“消息速遞”的工具應用,經他們報 道 以 後 ,很 快 上 了Ap pstore排行榜第一,還吸引了不少投資人找我們談融資。這個項目雖然後來停了沒有做下去,但跟36氪結成了信任關係。及至最近36氪上線做股權眾籌平臺,我把最新項目“金蛋理財”的一定份額拿出來眾籌,這裡頭頗有回饋的意味。

  但坦率來講,其實我們並不需要融資,也不缺投資人。股權眾籌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作為網際網路理財平臺,我們不少用戶都希望在股權上有所參與,享受公司成長的收益,但我們沒有這樣的機制,不如借助36氪的股權眾籌。第二,眾籌也確實能帶來傳播的作用。另外,如果眾籌投資人有一定的外部資源,也能幫助我們發展。我也會投資其他股權眾籌的公司,説不定能藉此結成更多合作。

  抱著類似心態的不止金蛋理財一家,就我了解到的部分股權眾籌項目來看,融資金額不高,出讓的份額也非常小,而如果真正需要融資,每一輪的金額應該是比較大的。這恰恰説明企業其實都不缺錢,看重的更多是曝光、傳播的作用,起碼“融資”弱于“傳播”。

  ●梧桐樹資本合夥人童瑋亮

  眾籌背後有短板

  通過網際網路手段眾籌、集合更多人的力量來投資項目,這個大方向我是看好的,36氪能提前佈局對未來的發展肯定有好處。只是説大家處於摸索階段,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才能出成效,現在還很難説。

  觀察股權眾籌模式,我覺得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平臺的做法是由專業V C機構擔任領投方,通常有可能是這個機構把項目帶到平臺上,比如京東眾籌就是這樣。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機構有動力把自己看好的項目分享給別呢人?如果説不是機構帶來的,平臺本來有很多項目,那既然機構已經看中並且談好了,為什麼還要把份額放出來?這是我對股權眾籌感到困惑的地方。除非是個人能力很強的領投人,在業內有影響力,大家都認可他,願意跟隨他。

  但不管怎麼樣,早期投資風險是很大的,一個項目放到平臺上,如果沒有專業機構作溝通和盡調,而是一幫不太專業的投資人去眾籌,後面沒有誰去很好地幫助和管理,失敗的幾率會很高(這點即便是知名機構領投也不能保證)。當然,有些平臺會設門檻,要求跟投的人具備一定的投資經驗,甚至本身就是V C機構的人,以個人的身份去投。但我了解的情況,還是以沒經驗的“散戶”居多,可能就是一個中産白領,手裏有一點錢,但沒做過什麼投資,看到眾籌很熱就跟進來。想想看,對於一個月收入2萬- 3萬的人,一個眾籌項目投資一兩萬塊,萬一血本無歸壓力還是很大的。

  所 以 要 講究投資組合。我們募集一隻基金去投資的時候,一般要投20個項目以上,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組合。如果散戶就投那麼三五個,全部失敗的幾率很大,只是説這個問題現在還沒爆發出來。要是散戶真虧了很多錢,那對平臺也是很大的打擊。因此,眾籌平臺不但要有一定的項目篩選能力,在前期還要評估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讓非職業投資人提升風險意識,通過投資組合來相對保障投資的穩健。目前來看,這幾點我認為現在還做得不太夠。

  就我個人而言,在很多股權眾籌平臺都有註冊過賬號,偶爾看看新項目,但基本上還沒有在上面跟投過。一方面是價格原因,估值都挺高的;另一方面是顧慮純線上投,對項目了解不夠,還不如投私下朋友介紹的項目,信任度比較高。

  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投資項目我有自己的套路,知名的領投機構只是加分項,我至少要跟創始人見一面、聊一聊,人都沒見過就投錢,目前還挺難接受。除非是身邊關係非常好的投資人,了解彼此的判斷能力,他投了某個項目,我願意跟投,相比之下,知名、但並不熟悉的機構和個人領投,信任度其實沒那麼高,説白了,早期投資就是小圈子。

  不過話説回來,如果在平臺上投的每個項目都要見面聊,也不太實際,畢竟眾籌本來就是解決效率問題。身邊投眾籌項目的朋友,更多是經常參加平臺組織的項目路演活動,跟創業者見面聊過。除此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模式呢?期待業內有更多探索。

  “股權眾籌讓我們的融資服務得以規模化,我們計劃3年內完成10000家初創企業的股權眾籌融資。”

  ———3 6氪創始人兼C E O劉成城

編輯:王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