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正式啟動

2016-05-06 14:42:00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6日訊  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金山區創新創業大賽於今日正式全面啟動。

  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經濟局、兩岸企業家峰會成長型和中小企業合作推進小組為指導單位,中華海峽兩岸民間團體交流促進協會、臺灣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臺灣國際創新創業發展協會、臺灣天使投資人俱樂部、上海市臺辦、市科委、市教委、團市委、臺盟市委及金山區政府聯合主辦,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金山園金山工業區管委會、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同濟大學、上海建橋學院、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贏想(上海)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軟通動力集團上海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兩岸青年創業大賽。

  大賽致力於促進兩岸創新創業項目交流、産業轉型升級,甄選優秀的商業計劃及創新的商業模式,發掘具有潛力和創新力的青創團隊和新創企業。本次大賽將邀請兩岸30多家創投機構和60多位企業家、知名專家、投資人參與,是創業資源對接、投融資及市場拓展的最佳舞臺。優勝項目將會獲得一站式的落地配套服務。

  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將分別在上海和臺北兩地進行報名、初賽和復賽,最後在上海金山總決賽。大賽將主要圍繞生命健康(生物醫藥、生物技術、醫療器械、環境保護等)、物聯網IOT(智慧製造、智慧硬體、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文化藝術、旅遊休閒、影視娛樂等)和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跨境貿易、軟體開發、雲端服務等)4個行業進行。參賽對象分為團隊組和企業組,團隊組為擁有科技創新成果或商業計劃的青創團隊,核心團隊成員不少於3人,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企業組為擁有科技創新能力和高成長潛力的新創企業與小微企業,企業註冊成立不超過5年,2015年銷售額不超過3000萬人民幣,無不良經營記錄。大賽報名和參賽費用均為免費。

  大賽共設立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優勝獎8名,最高可獲得20萬元人民幣獎金。賽後三個月內註冊落戶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的優勝項目,最高可獲得50萬元人民幣的配套補貼,包括創業引導資金、助保金培訓費、“三零政策”(零成本、零負擔、零租金)等。

  即日起至6月30日,參賽企業或團隊可通過大賽官網,進行註冊、報名、提交和修改項目計劃書,或將項目計劃書按統一格式發送至大賽官方郵箱報名參加大賽。大賽相關資訊將在官方網站及臉書專頁及時發佈,敬請關注。

  大賽組委會將對項目進行初步篩選,然後按每個項目2-3個評委的分配原則,將項目提交給評委,由評委根據評審規則進行點評打分。組委會綜合評委評分,確定兩地各個行業進入復賽的項目,兩地4個行業分別有10個共80個項目進入復賽。初賽結果將於7月11日在大賽官方網站上公佈,同時公佈復賽相關資訊,獲得復賽資格的項目可通過官網對項目進行優化和完善。

  復賽將分別在兩地舉行,按一個行業一個賽場的方式,由5位評委對復賽項目的PPT路演和現場互動進行打分,確定出該賽場的2個優勝項目,參加8月26日在上海舉行的總決賽。

  參加總決賽的16個項目,將通過公開路演和現場互動的方式,由7位評委進行點評打分,現場決出各個團隊的名次。

  總決賽期間,將同期舉行兩岸創業論壇和資源對接,參賽項目展等活動,同時還有兩岸百家新聞媒體轉播與採訪,進一步提升團隊知名度。

  本次大賽,進入總決賽的項目團隊將獲得免費食宿,前往上海進行交流活動;兩岸30多家創投機構為創業團隊解決融資難等問題;兩岸60多位知名專家為創業團隊專業指導。

  這次大賽從5月初啟動,到8月底落幕,歷時4個月。無論是企業創業創新項目還是大學生的團隊創業創新項目,都將在兩岸的交流、碰撞中得到提升,通過這次比賽,我們將見證下一個“獨角獸”的誕生。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推動金山建設成為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重要承載區和本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要基地,金山區委區政府立足區內創新創業資源稟賦和發展特色, 以發展“智造産業”、打造“智創平臺”、培育“智慧農業”、建設“智慧城市”科技創新“四智”路徑為切入點,同期啟動2016金山區第二屆創新創業大賽。大賽作為上海市“創業在上海”整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從4月持續到10月。

  作為上海遠郊創新創業的熱土,金山區創新創業大賽更多的是為了激發區域內的創新創業熱情,挖掘、樹立創新創業標桿,吸納和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加入到金山區的創新創業隊伍中來,加快推進、形成“鼓勵創新、支援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大賽緊密對接包括上海市科技創業計劃、上海市創新資金和金山區鼓勵創新創業等科技政策,參賽晉級的團隊和企業除可享受上述政策資金扶持外,還可以享受由金山區政府引導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設立的1億元“創新創業專項投資基金”,對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項目,創業投資機構將深入對接,提供金融支援。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