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天果園關店説起 生鮮電商要活下去怎麼這麼難

2016年08月01日 11:09:50    來源:虎嗅網    

  虎嗅注:源頭直採、大促低價、兩小時送達……曾經被包裝出來的噱頭,正成為生鮮電商的問題,被一個個戳破。近日,天天果園關閉線下店一事再度引起對生鮮電商模式的爭論,生鮮電商為何活不下去?電商線上給出了三個答案:

  問題一:巨大代價下的源頭直採

  生鮮電商把産地直採作為産品的賣點,無非是想給消費者傳遞低價和新鮮的認知。有兩個好處:”産地直採可以帶來兩個好處,其一是具備了去除中間商盤剝後的價格優勢,其二是可以更及時把控産地資訊,比如天氣、産量、品質等。

  但真正要做到産地直採,會給生鮮電商很大壓力,難以做到:

  首先,採購環節的投入成本將會大大提升。平臺要保證品類多而全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就意味著平臺需要涉足多個原産地,投入的人力成本就更不用説。一旦品類增多,生鮮平臺並不能保證每個産品的銷量,而量級上不來,採購自然也沒有議價能力。

  其次,從源頭到倉儲的物流成本是不小的開支。O2O講求時效,為了快速將貨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平臺會在各個城市大量鋪點,如何把源頭産品運輸到各個城市的多個倉儲(門店)中,實現各倉儲(門店)之間合理調配,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事情。

  然後,冷鏈物流的搭建也是一項大工程。倉儲(門店)越多,産品在運輸期間的損耗率就越大。這些損耗都需要創業公司來買單,同時必須要接受的是,消費者對於這背後一系列的事情是無感知的,産品品質和數量的保證對於大眾來説是最理所應當的,所以只消一次差的體驗,他們就會離你而去。

  問題二:低價下的用戶粘性

  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份額,早期生鮮電商的普遍方式是通過燒錢拼低價來吸引消費者,這勢必帶來兩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羊毛出在羊身上。低價的背後,是生鮮産品品質良莠不齊,這導致消費者體驗差,上了一次當不會吃第二次虧;平臺利用價格戰來搶用戶,惡性競爭下導致行業畸形發展,如果不重視用戶體驗,用戶沒有忠誠度可言,最後平臺虧損嚴重,受傷的是自身和投資人。

  在沱沱工社原CEO杜非看來,生鮮電商平臺除了價格,並沒有培養不可取代,哪怕是核心的優勢。“這行業都是偽垂直。”“商品雷同,行銷方式雷同,會員跟客群也都雷同,造成大家現在的趨同性非常強。”“現在很多看似垂直和細分的生鮮電商,為了生存的壓力,都把品類擴的很廣,再垂直的網站都有四五千的SKU,但沒有哪家生鮮電商在源頭品牌控制和品牌鍛造上做更多的工作。”

  問題三:難以達到的快速配送

  業內數據,快速的把即時性産品送達消費者手中,可以幫助提昇平臺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産品的復購率甚至因此提高:24小時內能送到貨的,復購率在80~90%,當日達為50~70%的復購率,次日達為30~50%的復購率,3日達則僅為30%。

  但想要實現快速配送服務並不簡單。

  天天僱員三大原因導致其門店關閉:其一是選址不善,用戶對於生鮮的消費場景一般都是下班後的回家路上,天天果園的門店卻都大量分佈在CBD,導致進店率和下單量都不高;其二是非專業化管理,從線上走到線下的天天果園,並不了解線下水果店的經營方式,導致線下門店生意慘澹;其三是門店舖點的高成本帶來的壓力,不管是租房、裝修、雇傭等等,都是不小的開支。

  與天天果園不同的是,本來生活旗下的本來便利採用的是與社區的便利店合作,由本來便利提供貨源,便利店負責配送。這個模式看似輕很多,然而同樣存在弊端:一方面,便利店的面積局限了其可以容納的産品種類和數量;另一方面,把配送體驗交給便利店,在時效和服務品質上會有很強的不可控性。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配送,要想快速觸達消費者,離不開線下的密集鋪點,除了規模化投入,線下各個鋪點的管理難度也會加劇。前置倉(門店)越多,損耗就會越大。由於保鮮期短、易腐等原因,生鮮行業的損耗率較高,所有前置倉(門店)的生鮮損耗加起來的總和,都要由平臺來買單。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