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5後連續創業者的告白

2016年08月01日 11:00:08    來源: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Morketing”(ID:Morketing)。作者石一(Avazu Holding CEO),是一位85後的連續創業者,源於大學時期個人站長的經歷,對於流量和變現的理解,2009年從廣告切入,做了第一家公司Avazu。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Avazu躍升為Avazu Holding,業務線也從廣告(Avazu)擴展到了遊戲 (Teebik),網際網路産品(DotC United)和早期投資(aFund)。2009年做to B的廣告(Avazu)業務,在2014年,啟動了遊戲業務(Teebik)和2015年的網際網路産品業務(DotC United)。隨後,在2016年年初,DotC United成功拿下了3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

  作者想借此文,梳理下這幾年的創業思路和感受。

  正文

  創業的成功率猶如一條正態分佈的鐘形曲線,中間高兩端低;分佈越集中的中間部分代表了大部分創業公司正處於的尋找商業模式階段,可以用不死不活持續掙扎來形容;兩端的分佈則一方面代表了一些完全失敗的公司(包括現金流斷裂,清算,倒閉等等),而另一端的反差則是極為成功的獨角獸公司以及巨頭形公司 (BAT)。

  危機中的危險和機遇

  2016年初,隨著各位投資界大佬們對資本寒冬論的呼籲,創業者們也感受到了資本的緊縮。經歷了過去幾年的突飛猛進,目前的二級市場逐漸進入了調整期,IPO變的越來越少,而真正實現IPO的公司也未必能給投資人們帶來豐厚的回報。種種二級市場的悲觀因素倒逼了一級市場的VC們對於自己所投和未投的項目進行重新審視。然而,對於有實力的創業者來説,資本寒冬所帶來的除了危險還有更多的機遇。

  在市場瘋狂的時候,體現公司成敗的往往是融資能力,而未必是公司本身的運作效率,什麼樣的創業者可以以更高的估值成功融到下一輪成為了最大關注點,這也直接導致融資能力更強的公司可以通過資本上的壓倒性優勢驅逐運營效率更高的公司;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然而,當危機出現時,市場上的錢會變的更謹慎,資本除了關注用戶和收入規模的增長外也更看重了毛利率,凈利率,以及能夠讓所投公司業務産生可持續壁壘的核心指標;簡單來説資本關注的更多是公司本身的運營效率。

  所以,在真正的危機中往往可以産生出偉大的公司。也因此,創業者在做企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強調的是效率的提升,無論是戰略層面的還是執行層面的 (我稱之為Operational Excellence)。

  網際網路創業的成功概率論

  假設決策是按最理性的選擇去做的,所做決策産生的結果才會是最優化的。

  我之前學習電腦,偏愛研究演算法和概率學,曾經一度癡迷于研究概率論在博彩中的應用。由此,在創業過程中經常將概率學中的方法論運用其中。通過歷史的經驗積累,以及量化的數據分析,來區分創業過程中的小概率事件和隨機事件,並且去試圖尋找不同事件之間的相關性,來最優化自己的決策過程。

  拿創業本身來説,有些創業者會拿1%的成功率all in到一個千億美金的市場;而又有一些創業者拿了更高的概率瞄準了幾十億或者上百億的市場。

  作為創業者,我們打法是用更高的成功率讓數個內部和外部團隊各自瞄準自己的幾十億或上百億市場,並且通過平臺化一些核心能力來二次放大不同産品線的成功率,最後實現的目標是讓整體公司面向了千億美金級別的市場,並且又獲得了遠高於1%的成功率。當然,完成這一目標最需要的除了選對賽道外還有超出常人的執行力。

  快速切入市場的方法論

  不是每個創業者都能搶佔先機,大部分的創業者,也許只是後來者,特別是當一個市場已經有巨頭佔據的時候。作為新切入者,必須思考的一點是如何做到後來者居上。

  我個人的觀點是無論公司大小,都必須先思考哪些壁壘是最核心的,而現有玩家已經佔據了哪些點以及剩下了哪些點做的並沒有那麼好。可能就是那麼幾個並沒有做好的點可以幫後來者創造切入點。

  我們切入市場的方式是:工具切入口,內容切深度。因為在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爆發期,做入口級産品是最核心的;而在我們分析了種種有機會成為入口的産品方向時發現了幾個領域還具備著這樣的機會(現有玩家還沒有精力做),我們就快速的組建了團隊來專攻這幾個方向。而當未來紅利慢慢削減時,更需要拼的是産品深度,什麼樣的産品能夠讓用戶使用時間變的更長,頻率變的更高才是根本。所以提前佈局內容才能深挖我們的優勢和放大我們的勢能。

  基於精益創業的自我進化

  精益創業的核心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這個理念本身並不新穎,然而能夠真正做到的公司卻真的不多。做不到的最核心原因往往是創業者的決策不夠果斷,難以取捨完美主義和精益創業的平衡。

  我們內部在組建團隊的初期就思考了這個問題,而真正可以做好這個需要的是公司層面最大限度的提供一個允許錯誤的環境,給予團隊足夠多的試錯空間,讓團隊從錯誤中快速學習,自我驗證來完善産品,完善模式,而最終實現自我進化。 當然,作為創業公司控制試錯成本也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只有長時間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躍出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才能真正倒逼自己進行真正的精益創業。不管之前做的有多麼成功,未來面臨的挑戰都是未知的,只有保持對未來的敬畏之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藝術與功利主義的平衡

  尼采説,藝術才是一切,功利沒有未來。因為功利主義環境下,弱者鬱鬱而終,中産碌碌一生,強者看淡世間。你沒一點點情懷、癖好或者夢想,一生中只好擔心死亡,或者厭倦活著。

  做好産品,需要情懷,而企業的長期生存,依靠的是功利主義。我本人對所有開發的産品都有很深的情懷,但同時,做任何的産品決策都必須基於量化的數據。追求匠人精神和完美主義不一定意味著長時間深度打磨一款産品而讓産品遲遲不能出爐,而是應該縮小功能集,最優化核心功能集,然後以MVP的形式 (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化可行産品”)發佈並且跟隨著市場反饋來調優産品。所以,完美主義、匠人精神和商業層面的決策並沒有原則性的衝突。

  另外,做一個好産品,在選對賽道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選對人,有耐心。

  從人生哲學來看,所有人活著都是為了更快樂,有些人可以從生活中找到快樂,有些人可以從旅行中找到快樂,還有人可以從工作中直接找到快樂。作為創業者,在平衡好情懷和商業的前提下,讓更多的人使用自己開發的産品,必然是最快樂的。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