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補貼不燒錢 那大家還怎麼創業?

2016年08月01日 11:08:00    來源:鈦媒體    

undefined

  最近幾天朋友圈火了幾篇文章,都是關於創業難和融資難,背後折射出了創業者對於融資的焦慮。

  看周圍人對創業公司倒閉的反應,似乎已經見怪不怪,有的甚至已經意料之中了。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光是今年上本年就有四家融到B輪的創業公司倒閉:

undefined

  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美國的資本寒冬可能比中國的更加嚴重,關鍵他們還來“搶”我們投資人的錢。

  公眾號“硅發佈”發佈了一篇文章——《看到我就炸了: 美獨角獸來華找資金的一份秘密名單(估值還能打八折)》,給出了一份包含26個項目的Excel 。這26家都是美國明星創業公司,其中不乏像Lyft、Cloudera這樣的 “獨角獸”。這可不是科技媒體的排行榜,而是份FA們的清單。這些項目都想來華尋求資金,其中大部分項目的最低投資額度都只要100-500萬美金,處於國內大部分基金的投資額度內。而在之前兩個月中,硅發佈已多次報道美國創業公司因“資金鏈”斷裂而死亡的案例。

  與此同時,近兩個月投資人關於資本賽冬的一些言論被大量科技媒體報道,在投資圈傳播。這些話似乎給融資環境正式定性,讓很多人不得不回到寒冷的現實。

undefined

  根據微鏈的融資數據庫統計:2016年上半年獲得投資的項目一共為1268個,對比去年同期2015年上半年獲得投資的項目一共為2570個。同樣上半年獲得融資的項目數量,2016年還不到2015年的一半。

  這巨大的數據反差,加上項目倒閉新聞和媒體解讀,都在告示著每個創業者:你正處於寒冬之中。

  不補貼,不燒錢,不能活

  “得承認現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了,投資人想要知道的都是你如何收支平衡,別再跟我説太多增長和GMV。”

  這是6月底經緯中國創始人張穎內部分享中的一句。從另一個角度看,恰恰也説明前幾年整個投資的導向都是在講增長和GMV。

  用戶快速增長、GMV快速增長,只要快速增長,就可以獲得下一輪投資;有了投資,再快速增長,就可以再獲得下一輪投資……一輪接一輪,只要增長到行業前三名,就有機會成功。加上京東、小米、美團、滴滴的相對成功案例,所以前兩年創業和投資都很熱衷於這樣的創業路徑。

  可隨著各種到府服務的關閉,人們發現這條路徑並不適合所有行業。因為通過補貼達到行業壟斷需要的資金,是怎麼測算都賺不回來的,而且大部分行業是不可能達到壟斷,或通過補貼來改變用戶習慣的。這也可以理解成,實在不可能融到那麼多錢用於補貼。

  不補貼,不燒錢,還怎麼創業?很多創業者不明白了。

  微鏈統計了2013年全年獲得投資的項目數,一共是1263個,而前面提到2016年上半年一共為1268個。2016年上半年獲投的項目等於是2013全年的總數,2016年創業融資似乎也沒那麼悲觀。我們所有的感受和情緒可能更多來自於對比,以及我們所習慣的環境起了變化。

  創業者有時也會想,手中的項目真需要那麼多錢嗎?很多本身可以賺錢的項目,因為資本市場的誘惑,都陷入了補貼和快速增長的黑洞。一旦融不到足夠的資金,才發現還沒來得及培養賺錢的能力。以為只要有增長就可以賺錢,卻忘了盈利能力也像産品一樣需要打磨和不斷探索的。當然,用戶的另一個習慣卻被我們悄悄培養起來——網際網路模式一定要更便宜、要有補貼,不然誰用?

  當然,如果錢足夠多是能支撐起來的,可惜現實是你得承認“現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隨便一個人出來,沒有完整團隊、沒有産品、只有idea,估值基本都有2000-3000萬。可能大家都忘了,就在三四年前20萬就可以投資一個天使輪的項目。有産品、有用戶、有完整團隊的創業項目估值也不過1000-2000萬。

  有人説,這是幾年前的情況了,現在創業基本面已經不一樣了,創業成本在大幅上升。這並不是估值的差別,而是心態的差別。2013年創業者會更客觀地看待融資,每天想得更多的是現金流和生存,而不像今天大部分創業者,都只追求發展,似乎有了增長就有了下一輪融資。這樣的融資心態,一旦融資失敗,就意味著創業失敗。

  創業無論融資與否,都應該在生存中求發展,增長中不能忘了生存。

  投資人也在過冬天

  “我幾乎隔幾天就在這裡啰嗦提醒大家,就是因為我看到太多失敗案例,手上有太多實時數據,知道哪幾家公司現在面臨巨大現金問題,為什麼一手好牌打到現在會成這樣。才會厚著臉皮在這裡一次兩次提醒大家早點不介意估值,小步快跑搞定融資。”

  “最近我見了很多中後期基金老大,國內各種金主,強烈感覺到市場在變冷,融資越來越難。不管是基金,還是公司,很多都會出現資金問題。”

  上面兩段話中,可以看出投資人的基本想法:一方面是投資人自己投的案子正在遭遇融資難,投資案子越多樣本越大,越能感受到這股寒流。另一方面投資人互相合作交流比較多,大家都感受到市場變冷,投資策略都變得更加謹慎。

  投資人是不是沒有錢了?現在機構募資也確實沒有以前容易了,許多機構新基金都募不起來。但市場上品牌機構募資難度相對小點,加上機構原來的基金都還沒有投完,只是在市場變冷時投資節奏放緩了。

  還有一點是,大家不確定新的一波機會在哪。

  移動網際網路的機會,大家都能感受到。各種工具類APP、手遊、移動社區,以及原來PC的一些模式,拿到移動端效果更加突出。典型的如大眾點評,12年開始,隨著美團、滴滴快的的快速發展以及大量資本的進入,讓大家看到了O2O這波機會。

  這波機會與以前PC網際網路的機會還不一樣。在PC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不能被大眾所感知,不用百度、不用QQ、不用淘寶影響不大,使用這些的門檻也比較高,但O2O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魅力。

  2014年,雕爺更是掀起了“到府”和“到家”服務的創業熱潮。這些網際網路創業項目大家都能感受體驗,大家都可以參與,更能理解新的模式和商業價值。這才有了2014年、2015年的創業和投資熱潮。但是,當大家扎進去後會發現結果與之前想的不一樣,每個領域最後能跑出來的非常少,有些甚至連方向都沒跑出來。

  投資人又迷惑了,新的機會到底在哪?VR、直播、消費升級、內容創業似乎都有機會,但深入去看或多思考一下發現要做成功,很難。

  所以,投資人更願意收緊口袋慢慢等待機會,畢竟錢在口袋裏更安全,才有機會投到好項目,可以多花點時間做投後。

  如何正確“打開”投資人

  創投圈裏有種流行的説法是:平均每個創業者要見到50個投資人,才有機會拿到投資。我們給大家算了一筆帳:50位投資人對項目感興趣願意見你,而最終拿到融資的可能性是20%,那麼按照這個比例,也就意味你要把BP投遞給250個投資人。

  250位投資人多不多?大部分人的微信好友也就幾百人,而投資人好友加起來也就小二位數,甚至個位數。所以對創業者來説,首先要解決的是投資人在哪,怎麼找到投資人。

  比起找到更多投資人,找到精準的投資人更為重要。投資人比較反感“群發BP”,默認這樣的項目品質不高,大部分看都不看。所以除了找到投資人,還是要適當做點功課,知道投資人的偏好、投資案例、最近是否活躍。在投遞上能針對性地,有場景地寫上一段話,讓投資人有動力去打開你的BP。融資是創業者一項重要工作,要用心去做功課,還要加上數據能力。比如你投遞出去的BP,投資人有沒有看,投資人每頁看的時間長短。另外現在投資人喜歡交流項目尋找合投,投遞出去的BP最好也能知道被多少人看了以及哪些人在看。最好能找到一些工具輔助。

  上周有位創業者聯繫我,讓我幫忙推薦投資人。我説可以到微鏈上投遞,這位兄弟説他要直接見合夥人。説某某平臺可以直接幫所有入駐項目見到合夥人。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現實是不可能。一般機構的合夥人都在看投資經理篩選好的項目和有人背書過來的項目,這些項目已經佔用了他們的時間。大部分團隊或運營數據沒過人之處的,都沒法直接到達合夥人。這時一些精品FA就可以發揮作用,他們會挑選一批優質項目,推薦給機構合夥人。注意這些精品FA對項目有挑選,而且加以輔導,所以對機構而言這些FA的推薦本身就是一種品質背書。

  上周另一位創業者通過朋友找到我,給點融資的建議。項目幾個人剛開始啟動,準備估值5000萬融1000萬。細問了一下情況,原來一開始就估值2000萬融了一輪,不過只融了50萬。大家自已感受一下,正確處理融資節奏和估值非常重要,融到錢的控制好燒錢速度。

  針對以上創業者、投資人所遇到的問題,7月28日,創業社交平臺微鏈發佈了全場景融資解決方案,在行業內首次實現根據投資人的行為數據形成投遞BP的自動閉環,讓創業者的BP投遞路徑安全,可控,可視,精準GET投資人的心思,幫助創業者完善自己的BP,同時,大幅提高投資人工作效率,實現更為精準的投資判斷。

  每一位創業者都是不甘平庸,期待一個精彩的人生。所以,請認真對待你的項目和融資。當然,偶爾看看朋友圈,像《沒事別想不開去創業公司》這樣的雞湯文章找一下共鳴,自我感動一下就好。但千萬不要當回事自我麻痹,權當打打氣,明天該幹嘛幹嘛去。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