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創業,來江西的“中關村”吧!

2016-04-22 10:21:00    來源:南昌日報    

  □馮麗記者尹玲玲/文楊紫韜/圖

  説起北京的中關村,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而且還是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作為中關村“窗口”的中關村大街,更是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資源高度聚集的“雙創大街”。

  在南昌的東大門——南昌高新區,同樣充滿夢想和激情的南昌國家大學科技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這裡將打造成江西的“中關村”,建設一條猶如“中關村大街”的創業夢想街區,同時這裡還有為大學生創業創新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的江西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未來3年,這裡將建設成為高端要素、高端産業、高端産品集聚高地,成為著名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集聚區、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區、科技創新企業孵化示範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引領區、科技創新全鏈條服務樣板區。

  南昌國家大學科技城分三部分建設

  為了將園區打造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的“雙創”示範引領區,高新區高標準、高規劃建設南昌國家大學科技城項目。

  據介紹,南昌國家大學科技城項目佔地3平方公里,分起步區+創業夢想街區、科技廣場、大學科技城核心區三部分建設。其中,起步區位於高新區創業夢想街區的創意産業園板塊,現有物理空間3萬多平方米,其中科研創新面積約2萬平方米,配套面積1萬平方米。創業夢想街區沿艾溪湖北路進行佈局,目前已有浙大科技園二期、新城吾悅廣場、恒大創新中心、萬科創意産業園、艾溪康橋創新産業園、綠地玫瑰城等眾多創意園。科技廣場主要規劃建設科技合作交流區、技術産權交易區等功能區域,打造科技創新鏈條公共服務區,3年內打造成為在全省一流,中部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大學科技城核心區位於艾溪湖以西,富大有路以南,面積約900畝,預計建設物理空間160萬平方米,未來,在西起浙大科技園、東至艾溪湖北路,南起萬科北社區,北至富大有堤的範圍內,將打造300萬平方米大學科技城物理空間,可容納就業人員近30萬人。

  4月12日,記者在南昌國家大學科技城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建設工作正有序推進:火炬五路高壓線下地工程基本完工,街道立面改造工程即將啟動,入駐項目的業主方正在抓緊裝修……根據規劃,未來火炬五路將打造成步行街,並設置集裝箱創業屋,打造成咖啡一條街,建成後的南昌國家大學科技城令人期許。

  創業夢想街區有望今年6月開街運營

  隨著南昌國家大學科技城項目建設的加速,創業夢想街區有望在今年6月開街投入運營。在這裡,創業者們不僅可以實現創業夢想,而且可以享受生活樂趣。

  根據規劃,創業夢想街區將打造金融服務創業區,為小微企業、大學生創業融資、貸款等提供一條龍的金融服務。打造電子商務創業區,為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及人才提供貼心服務。打造文化傳媒産業創業區,成為各類文化傳媒企業、個人及相關産業創業發展的集聚區。同時,按照“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孵化”的指導模式,高新區將與團市委在創業夢想街區建立“共青團眾創示範基地”,深入推進南昌市青年創業行動。

  值得關注的是,創業夢想街區將建設創意步行區,即將火炬五路建設成為一條集咖啡、書吧、餐飲等休閒娛樂和商務辦公于一體的步行街。為了提升街區的整體創意氛圍,該街道周邊物理空間主要以集裝箱方式建設,並融合趣味性、雕塑性、休閒等多種創意元素。另外,創業夢想街區周邊配套建有五星級賓館、酒店、婚禮、教堂等設施,可為入駐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各種生活服務。

  此外,創業夢想街區將打造知名網際網路眾創區,目前該區域已有國內外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知名眾創空間簽訂入駐協議,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網易、新浪、大唐電信、北美眾創空間、國信有道等24家知名企業。

  大學生“雙創”示範基地入駐團隊77個

  坐落于創業夢想街區的江西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簡稱“雙創”基地),主要面向高校在校大學生或近5年的畢業生、留學回國人員初創業者。入駐創業團隊可以享受八大政策:辦公場所免費;接待洽談室、會議室、培訓教室等公共設施服務免費;可申請最高10萬元的貸款貼息,經相關部門審核後,政府將給予全額貼息貸款;創客公寓住宿費標準為100元/人/月起;創客空間補貼80%能源費用;提供免費的寬頻網路服務;創業導師一對一的輔導服務和經常性的創業培訓;配套全天候大型人才招聘市場。

  “1~4層的裝修工作已進入尾聲,正在接受大學生創業團隊入駐。”“雙創”基地負責人劉筱芳介紹,根據功能分佈,“雙創”基地1層為綜合服務大廳,設置工商稅務、財務法律、人力資源、智慧財産權、投融資、資訊諮詢等服務窗口,以及前臺、辦事等候區等;2層為創業咖啡層,包含創業咖啡、創客工位、接待室、創客實驗室、3d列印、創客充電站(創客閱覽室)、vip、投資人洽談區、運營公司辦公室;3層和4層為開放式創業工位,包含創業咖啡、考核期團隊、初創型團隊、種子期團隊。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