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創業孵化器:創業者都哪去了?

2016-02-24 09:18:00    來源:時代週報    

私人創業孵化器:創業者都哪去了?

  時代週報記者 李兮言 發自廣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短短幾年時間內,“雙創”“孵化器”這些原本陌生的詞彙,逐漸成為媒體的高頻詞。在全國範圍內,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及國家對“雙創”的鼓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到創業當中。與之相伴的現象,是各類創業孵化器,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呈爆髮式增長。

  然而,與創業氛圍依舊濃厚的勢頭相反,創業孵化器領域卻繁榮不再。短短兩年間,私營創業孵化器從群雄並起,遍地開花,迅速進入到行業“嚴冬”。2016年伊始,有媒體甚至認為,今年的孵化器行業將進入大洗牌階段,或是最困難的一年。

  而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與創業直接相關的孵化器行業突然遇冷,實際上顯示出,那些傳統行業中的弊端,如企業之間的盲目效倣、低水準重復、惡性競爭等,正在降低創業創新的效率,成為行業發展熱潮中的潛在暗流。

  泡沫

  儘管入行的時間只有四年,但“佰仟萬”孵化器總經理楊川,已經屬於廣東較早一批運營私人孵化器的行業先行者。近幾年來,創業孵化器行業在中國的潮起潮落,楊川是親歷者,也是見證人。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就已經存在“創業孵化器”。1987年中國誕生了第一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但由於這類企業運營成本大,孵化器一直以政府經營為主,直到近幾年來,進入孵化器行業的私人資本才開始愈來愈多。楊川從2012年起開始從事私營孵化器運營,此後他還被委託管理一些政府部門開設的孵化器。

  2014年是全國孵化器數量開始激增的時間節點。這一年,隨著鼓勵創業創新的政策和講話不斷出臺,具有良好政治嗅覺的資本開始聞風而動,於是對創業孵化器的投入進入大幅增加階段。楊川所在的城市廣州,在國內以“務實”而出名,但即便在這座城市,2014年初開始,孵化器也開始大面積流行。

  在此之前,廣州的孵化器數量並不算多。2003年,廣州市孵化器數量11家,在孵企業526家;2011年,孵化器數量達到43家,在孵企業3881家。8年時間增長了32家。而到了2014年,廣州市孵化器數量達到85家,在孵企業5344家,3年時間就增長了41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6家,省級孵化器8家,市級孵化器21家。

  2014年之前,楊川直接管理的幾個孵化基地,每週都會舉行珠三角的創業者交流培訓活動,幾乎每場活動都爆滿。但這一景象只持續到2014年上半年。2014年中,由於創業孵化器數量突然激增,各類型的創業活動也隨之增加。到了2015年,網路上曾有人統計,僅在廣州,最高峰的時期,每個週末的創業活動就能達到一百多場。但進入孵化器的創業者數量遠遠跟不上孵化器的增速,這導致很多活動的參與人數寥寥無幾,“兩位數都不到”的活動經常可見。“為了掩飾,大家美其名曰做精品活動,無需人多,重點是效果。”楊川在其公眾號上如是寫道。因為對行業的了解,楊川在這次孵化器泡沫甫一齣現時,便已經警覺,果斷停止舉辦各類活動。

  據統計,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每天超過1.2萬戶,其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新登記企業24萬戶,同比增長63.9%。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各類眾創空間2300多個,各類科技孵化器超過2500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來的孵化器數量總計還不到1600家。

  關係倒挂

  孵化器的數量增多,創業者與孵化器的關係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甚至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關係倒挂。2014年下半年開始,楊川接觸的很多創業者變得“一點都不踏實了”。創業者開始會向孵化器運營方提出入駐條件和要求。一些創業者會要求孵化器幫自己拿到天使投資,還有一些創業團隊則是專門為政策補貼而成立,他們要求孵化器幫忙申請各類補貼。“為什麼孵化器企業會這麼‘寵愛’創業者?因為大家都需要收集項目的渠道,為了這個渠道,大家就會用優惠條件來吸引這些人。”楊川寫道。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