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創業風向標

2016-02-22 08:54:00    來源:北京商報    

  一城三街

  ■中關村軟體城(大上地地區)

  以海澱區上地及周邊地區為核心,積極推進中關村軟體園三期工程建設,盤活區域記憶體量産業用地,推動區域業態調整,促進軟體産業集中成片發展,建成覆蓋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中關村軟體城,並在産業規模、公共服務能力、土地集約利用、綜合配套水準、園區形象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智慧財産權與標準化一條街

  以學院路為縱軸,南起北郵、北至北科大的兩側區域打造智慧財産權服務業聚集一條街。包括薊門飯店改造及周邊地塊、北郵科技園、中冶集團建築研究總院、政法大學科技法律服務創新園、中關村高端人才創業基地等空間資源;以知春路沿線為橫軸,向中關村西區延伸,建設標準檢測認證、國際技術轉移功能區。

  ■創新創業孵化一條街

  北起北四環,南到海淀大街,以中關村西區東側1號樓、鼎好大廈、e世界、海龍大廈為核心打造創業孵化一條街,以中關村西區西側海淀圖書城為核心建設天使投資一條街。

  ■科技金融一條街

  依託中關村西區科技金融要素聚集資源,以海淀中街為縱軸線,丹棱街為橫軸線,北起北四環,南到海淀南路,東至中關村大街,西臨蘇州街,區域整合了中關村PE大廈、金融大廈、凱賓斯基大廈、中關村e世界等空間資源,聚集科技金融要素,打造“科技金融一條街”。

  京津冀萌生“422”共用機制

  上世紀80年代初,陳春先率先在中關村海淀園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電漿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此後,與陳春先有同樣夢想和志趣的一批人開始在中關村實踐IT産業研發和銷售。時至今日,海淀園已經成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一區十六園”總體佈局的核心區,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源地,是中關村戰略性新興産業策源地,是中關村人才特區、國家級科技與文化融合示範基地、國家級科技金融創新中心。

  如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海淀園再次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1月20日,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與秦皇島開發區簽署合作共建協議,攜手共建北京(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秦皇島分園。而早在2014年5月11日,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就已正式掛牌運營。

  在園區的運營過程中,創新性的建立了企業、兩地政府在內的4:2:2多方利益共用機制,確保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形成緊密可持續的利益共同體。依託産業聯盟、孵化器整合兩地科研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探索系統性複製推廣中關村模式,促進落地項目在分園持續發展壯大。未來,在推進産業有序轉移方面,海淀園將對接房山、延慶、門頭溝等郊區縣,以及秦皇島分園與張家口等津冀地區,引導企業生産環節、服務外包行業、呼叫中心等勞動力密集、能耗高、佔地大的後臺服務功能向外疏解,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産業特點,引導區域協同合作發展。

  案例

  中關村大街變身“創新創業一條街”

  去年10月11日,海澱區正式對外發佈“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規劃南起白石新橋、北至清華西門,全長7.2公里。以此為標誌,昔日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將徹底轉型為“創新創業一條街”,傳統電子賣場的業態將逐漸被新模式、新業態徹底替代。

  按照“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中關村核心區將參照中關村創業大街的發展模式,進一步突出“策源地”的環節特徵,加速形成創業要素集聚化、孵化主體多元化、創業服務專業化、創業活動持續化、運營模式市場化、創業資源開放化的發展格局,全面提升地區的綜合創新生態環境。結合沿線地區現狀産業功能基礎和環境設施條件,發揮軌道交通站點的設施承載優勢,統籌利用現狀樓宇、大院內部存量等空間資源,構建中關村大街“5+6”的功能佈局結構。至2020年底,中關村大街及周邊地區綜合創新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提升,品牌效應凸顯,持續産生具有中關村原始創新、技術服務能力及商業模式創新優勢的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