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創業趨勢前瞻:O2O機會越來越少

2016-01-28 10:32: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趙娜

  在過去一段時間,全國上下的創業公司風起雲湧,潮起潮落,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公司倒下了,也有公司生存下來了,其間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市場考驗?它們的生存環境究竟是怎麼回事?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調查,以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為主要關注點,從中選取典型公司,採訪業界人士,試圖為大家梳理出創業群體的運作軌跡,及其發展邏輯與趨勢。

  58同城和趕集網、美團和大眾點評、攜程和去哪兒、世紀佳緣和百合網、微票兒和格瓦拉,並購整合貫穿了2015年的網際網路行業,並在2016年1月被續寫。

  1月11日,蘑菇街和美麗説通過內部郵件宣佈合併;1月19日,“合體”後的美團與大眾點評宣佈,共同成立的新公司已完成首輪超33億美元融資。

  在行業巨頭相繼聯合的背景下,2016年,O2O等熱門領域還有沒有機會?TMT的投資風向與初創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否也會有變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方採訪後了解到,2016年,初創企業的整體生存環境不會有太大變化,O2O等泛消費領域的機會已經不多,有一定技術壁壘的創新性項目,將是創業趨勢。

  創業環境將趨向理性

  CB Insights和畢馬威(KPMG)聯合發佈的《2015年全球風險投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風險投資額達1286億美元,同比增長44%。前三季度的投資都很活躍,四季度急劇降溫。其中,四季度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大型風險投資交易只有38筆,相比三季度的72筆,數量下滑明顯。

  “那時候融資很容易,是一個項目就能出來找錢。資本方也很恐慌,感覺怕搶不著,有這麼一個博弈關係,創業者就感覺拿錢容易。”賽富亞洲合夥人王求樂在一次峰會上提到,2015年一級市場整體融資環境並不差。

  事實上,從2015年底到2016年1月,創投圈的各類會議熱度不減。比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15創業社群大會首日上午的活動現場留意到,因參會人員較多,會場門口有工作人員以“出一個進一個”的原則把守。當臺上為頒發“創投黑騎士”的投資人獎項預熱時,臺下不時從不同方位傳來陣陣歡呼,場景有點兒像明星的粉絲見面會。

  3W集團副總裁、3W空間CEO王斐琴告訴記者,以3W空間收BP(商業計劃書)和項目引入的數據來看,資本寒冬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撥開表像看,是行業原來的泡沫太多,與其説叫寒冬,不如説是擠掉泡沫的過程。

  而王求樂分析稱,2015年二級市場的變化,客觀上也刺激了一級市場,資本行業一般會有一個過度反應,目前還處在低點,投資機構普遍還是蠻謹慎的,還在不斷看項目,但投得少,最終會回歸到慣常的投資狀態和投資節奏上去。到2016年二、三季度,一級融資市場能夠做某種程度的回調。而一旦回調,投資的節奏就會比外界想像得快。整體上,2016年創業者面臨的環境,一定不能跟2015年上半年的瘋狂狀態相比,但會比2015年下半年寬鬆。

  O2O熱潮會出現降溫

  1月19日,美團與大眾點評共同成立的新公司融資一事揭開面紗,其首次融資額超33億美元,創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私募融資單筆金額的最高紀錄,也是迄今全球範圍內最大的O2O領域融資。

  王求樂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一、二級市場合併、並購的情況一直在發生,之所以在2015年尤為引發關注和熱議,是因為2015年發生並購的特點是高度競爭的對手之間的戲劇性合併,且都發生在廣受關注和爭議的細分行業裏。不過,“巨頭並起來之後市場競爭還是存在,因為中國的市場充分大,總有許多人在做,一定是有競爭的。”

  值得注意的是,王求樂提到了中美市場並購的差異,美國的並購通常發生在實體經濟好、資本市場又很火的時候。中國市場則是反著來的,2015年實體經濟不好,二級市場還劇烈波動,這種情形下有多家網際網路公司合併起來了。原因在於,惡性競爭和惡性補貼不可持續,企業自身沒動力,外界資源也沒以前多,從資本效率角度講也不合理,巨頭之間的並購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現象。

  對中小企業和初創團隊而言,王斐琴認為,要重新認識創業成功的定義。上市不是唯一選擇,如果自己的産品和技術能推動現有行業的改變,並購等選擇也能體現價值。

  “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改變,依靠商業模式進行簡單顛覆的東西,特別在泛消費領域,投資機會還是有,但大的機會、大的顛覆不多,從中抓機會的難度會越來越大。”王求樂表示,並不是任何東西都能以網際網路化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規模最大化。所以現在O2O的熱潮會出現降溫。

  技術驅動是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採訪中留意到一個數字——1%,這是創業成功的大致概率。因此同質性競爭、簡單商業模式升級或是抄襲類項目的前景將變得更渺茫。

  對創業者來説,如O2O和電商等項目,看似熱門越不一定是最適合的切入口,不如嘗試邊緣創業或挖掘藍海。

  3W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許單單就認為,真正好的創業項目不會過得艱難。大浪淘沙中更容易顯示出項目的含金量。智慧硬體、生物科技、傳統企業的網際網路化、國際化都是較好的創新創業方向。

  王求樂稱,從TMT領域的投資來講,機構的投資方向並沒發生根本性改變,只是熱點會有一些潮漲潮落。

  “你的日常生活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要玩到極致,一定是要有更大的技術來助推,所以未來應該是有一定技術壁壘和門檻的創新性項目,會得到廣泛關注。”王求樂表示,技術驅動的創新創業過程會比較慢,不像“網際網路+”能一下就崛起,卻一定是趨勢。

  戈壁創投合夥人徐晨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稱,一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看有無核心技術及其産品形態。國內專注技術驅動型項目的創業者開始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有:一是從海外回來和從大公司出來的技術團隊的數量慢慢變多,加上實驗室走出來的一些人才,共同構成技術為主的創新隊伍;二是個人用戶逐漸有為技術産品付錢的習慣,産品也比原來更好。

  但徐晨直言,目前本土技術團隊和海外團隊仍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大的生態系統國內稍弱;其次,國內市場的接受度和用戶願意付費的程度,相對海外市場仍是較大的問題。

  公司要有長期計劃

  據前述《報告》統計,2015年,全球共有72家“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2014年只出現了53家。

  談到“獨角獸”的發展軌跡,徐晨表示,這些企業都有類似的邏輯,即前期很長一段時間發展非常平緩,在一個基點之後步入高速發展階段。原來這個轉折基點可能是在A輪和B輪,而現在不斷延後,普遍出現在C輪、D輪或者更後,企業需要有較長適應市場的時間,其中包括融資能力和不斷改變産品形態、打磨産品的試錯能力。

  “現在,市場裏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聲音,你可以看到今年流行這個,而不知道明年流行什麼,業態在變化,熱詞出現的頻率要高得多,如果只是跟隨市場潮流,那麼很容易走失。(初創企業)在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迭代,才有可能試錯成功。”徐晨稱,歸根到底,跟從型企業僅僅抓到熱點做一些事情,沒有長期的計劃不可行。

  “從資本效率上來講,一級市場的投資最後要在二級市場退出,如果二級市場比一級市場估值還高,賣的機會都很難(出現),這就是問題所在。”王求樂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獨角獸”的提法反映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估值倒挂的矛盾。Google上市之前也是“獨角獸”,最近這兩年,“獨角獸”公司比比皆是,但數量眾多的“獨角獸”是不是都具備Google那樣的潛質,業界還是有一些爭議,當然也不排除裏面有不少公司,確實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個案解讀

  由孵化器到社群運營 3W如何從“百咖大戰”突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趙娜

  “中國科技部萬鋼部長陪同德國教研部長等專程來3W調研了!半年之內,3W迎來了總理、副總理,迎來了諸多國際政要,迎來了無數炙熱的創業者,誰説這是最寒冷的一週?創業者的心每天都是熱的!”這是1月19日這天,3W某位員工在微信朋友圈發出的一段話。

  眼下,3W咖啡成為北京創業大街上一個近乎景點的地標。然而,幾年前,3W咖啡處在“最艱難的時候”,窮則思變才想到除了開眾籌咖啡館,還要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服務。

  3W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許單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3W能有今天的發展,超出預期。摸索下來的經驗是,不輕易放棄也要善於應變,但不能孤注一擲。

  3W集團副總裁、3W空間CEO王斐琴稱,保守估計,全國目前有三、四千家運營中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此類業務在物理空間維度的差別不大,核心競爭力和真正的比拼在運營和服務上。以一年時間為跨度,這類平臺要想突圍,那就要形成規模化或者聚焦垂直領域。

  孵化器已調整為空間

  據記者了解,3W現在的定位是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目標是為後者提供豐富的第三方增值服務。

  許單單用一張圖展示了3W的主要發展脈絡:2010年,啟動中國首家眾籌咖啡館;2011年8月,第一家3W咖啡在北京開業;2012、2013、2014年,分別上線運作獵頭、孵化器、種子基金業務;2015年4月,3W咖啡獲京東領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2016年,進駐全國。

  “3W能有今天的規模發展,是超出預期的,當時就是想給創業者提供一個更好的交流空間,但是2012年‘百咖大戰’,很多創業咖啡館都倒閉了,3W咖啡也處在最艱難的時候,窮則思變,然後我們想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服務,一步步嘗試,(發展)到今天的3W集團。”許單單説,可貴的經驗是:第一,不輕易放棄,同時善於應變;第二,小步嘗試,不要一次孤注一擲,探對了方向再規模化發展。

  “我們之前僅僅做孵化器就太窄了。因為100個創業團隊裏,真正能夠成功的,可能也就那麼一兩個。以前3W做孵化器需要的很多功能都由咖啡承載,今後會把相關功能都整合進空間裏。”王斐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説。

  記者沿3W咖啡樓梯一路走到近3層時,看到一個牌子,提示顧客再往上為辦公區域。從整個咖啡廳來看,營業區和辦公區的界限並不分明,從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創業氛圍。

  據悉,截至2015年底,3W空間在全國10個城市已實現6個項目運營、9個項目籌備開業,預計可容納1000家企業。2016年,計劃在另外10個省會城市再落地10個項目。

  王斐琴説,3W孵化器調整為空間才幾個月,這麼做的判斷依據是,“85後”、“90後”將成為創業主力,這個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群體,對社交和共用的需求更多。此外,除了TMT領域的初創企業,很多傳統領域的中小企業同樣有此需求。今後3W空間將更注重做社區運營,就是為了讓入駐團隊實現內部資源共用。

  社群運營是空間核心

  許單單認為,近年來,國內孵化器數量一躍而起,其品質也良莠不齊。

  “2014年也就一千六、七百家,2015年保守估計已經註冊、掛牌的大概就有三、四千家,還有各種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就太多了。”王斐琴對記者表示,全國這麼多孵化器和空間,衡量其優劣有個前提,即形成規模化或聚焦垂直領域。

  王斐琴對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做了4種分類,劃分標準是看由哪種機構主導:第一類,投資驅動型,顧名思義由投資機構主導;第二類,地産驅動型,如SOHO 3Q、優客工場等;第三類,産業主導型,如騰訊、海爾等做空間,更多是從産業角度完善上下游鏈條;第四類,是現在數量最多的綜合型,佔比達70%到8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商業模式在國外經過了WeWork和YC(Y Combinator)等平臺的驗證,但王斐琴直言,這個業務在物理空間經營維度的差別並不大,競爭壁壘體現在運營和服務維度。一個空間裏有N個企業,其實就是一個大公司。因此,空間最好先試點,達到相對標準化後再做規模化複製。空間運營強調社群,不僅限于入駐空間的團隊,還包括為團隊服務的投資、財務、法務等各類服務提供者。空間自身的力量和渠道是有限的,一定需要在行業裏找出能達成戰略共識的機構,大家捆綁到一起做事。

  記者觀察

  中關村創業大街:這個冬天不太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趙娜

  創業風向標、創業聖地、創業夢想聚集地,這些都是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以下簡稱創業大街)曾被賦予的標簽。

  3W集團副總裁、3W空間CEO王斐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有各種群體和機構聚集在創業大街,這條街給人的感覺是包容、開放、純粹,其最核心的發展邏輯是經營足夠市場化,通過這一兩年的發展,這裡已經相對完整地形成了創業服務生態。比如,中關村創業會客廳能提供從公司註冊、政策服務、人力資源到智慧財産權等服務,如果初創企業的證件足夠全,4個工作日就能辦完“四證一書”。

  王斐琴還提到,在這條街的運營中,還開創了一個先河,即“一個工位就能註冊一個公司”的工商改革,這種事在其他很多城市是難以完成的。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導向和“總理同款咖啡”等熱點事件的助推下,創業大街一時熱鬧非凡。

  1月下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創業大街一位保安那裏了解到,這條街不時出現觀光團,其中很多是企業組織來參觀,特別是夏天,基本上天天都有來的。

  如今的創業大街是順應創新創業發展趨勢的結果。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創業大街的前身是海淀圖書城步行街,1992年開業的海淀圖書城,歷經興起、鼎盛、衰落、升級改造和業態調整,2014年6月,海淀圖書城步行街改以創業大街示人。

  我們可以在創業大街上看到,這裡的店舖不論是什麼類型,幾乎都支援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付款,聚集的創業服務機構包括:天使匯、車庫咖啡、3W咖啡、Binggo咖啡、36氪、聯想之星和洋蔥投等。

  創業大街網站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其入駐創業服務機構、投資機構共計40家,孵化創業團隊共計1791家,其中約600個團隊在街區孵化。創業會客廳已累計有超過60余家企業和政務部門入駐。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