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大:精耕涉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試驗田”

2015-12-04 08:16:00    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新華網南京12月3日電(孫彬、許天穎)全國首屆“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全國大學生沙盤模擬經營大賽一等獎、國際基因工程機械設計大賽銀獎......南京農業大學在全國乃至全球大學生實踐創新擂臺上捷報頻傳,除了和學子們一同分享收穫的喜悅,南農校長周光宏的腦袋裏一直盤旋著兩個問題: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與“三農”有著特殊親緣關係的農業高校應該擔負起什麼樣的責任?與工科類高校相比較,農業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 12年聚焦“三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中明確提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支援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創業教育作為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的關鍵環節。

   10月13日,《南京農業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同時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長擔任組長,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研究生院、科研院等部門負責人共同參加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這是學校進一步從頂層設計上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融創新教育於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的重要部署,也是在既往實踐創新教育的成果上,拉開了一幅涉農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圖”。

   “網際網路+動醫”:差異化培養理念讓學生勇做“弄潮兒”

   “給寵物看病也涉及到預約掛號接診、寫病歷、打處方這一系列的流程,我們就是基於這樣的需求,為寵物醫院量身定制了系列軟體,為提供更好的寵物診療服務搭建起網際網路和數據運用平臺。”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10屆畢業生、南京迅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費翔和記者説起了創業的初衷。

   如今,隨著“寵物市場”、“伴侶動物”理念的興起,動醫人才成了市場上槍手的“香餑餑”,南農大動物醫學專業一屆畢業生160人左右,但每年都有超過500家的企業來校招聘,畢業生幾乎人手2-3個offer,即便有這樣好的就業機會,不少畢業生依然選擇了自己創業。

   費翔告訴記者,自己的創業自信來源於在校時期參加的“虛擬班級”。在南農動醫學院動物醫學專業,美國寵物食品協會、法國皇家寵物食品公司等全球領先機構定期設立“虛擬班級”,通過遠端教學,與學生們分享小動物臨床病例庫。

   “國內目前的病例庫資源相對缺乏,大部分寵物醫院都沒有自己的病例庫,很多特殊寵物疾病診療就無從著手,通過學院的幫助,我們目前已經與相關機構達成合作意向,借助自己開發的軟體平臺,共用寵物病例資源。”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立志要成為科學家,對於農業高校來説,很重要的職能是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特別是‘三農’發展需要,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南農大教務處處長王恬向記者介紹,自2010年開始,為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和個性發展,學校就開始設計多元課程體系,探索以“拔尖創新型人才”和“複合應用型人才”為不同標準的差異化分類培養方案。2014年,南京農業大學獲批成為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8個專業分別入圍“拔尖創新型”和“複合應用型”。

   王恬以入選“複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的動物醫學為例,“作為農業高校的特色優勢專業,就是需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協同育人’,對接社會需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虛擬班級’是此類改革的嘗試,以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案例資源,邀請到全球範圍內專業機構的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工作中來。”

   從養雞到養無人機:校內協同促涉農創業落地“發芽”

   面農校長周光宏認為,農業高校的創業教育應該首先基於緩解“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産業現代化的需要,探索如何有效結合現代農業産業的發展、新農村建設以形成創業實踐教學的特色。

   在帶動農民創業致富中,讓南農人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是現任江蘇鹽城市射陽縣委書記、動物科技學院06屆大學生村官郭碧玉。畢業後僅一年,郭碧玉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在當地出了名的經濟薄弱村建起了第一個農民養雞合作社,動員村裏的30個貧困戶入股。3年不到的時間,合作社養雞規模就突破10萬隻,單靠養雞,産值就突破120多萬元,村民們把這位大學生親切地喚作“雞司令”。

   在她的感召和激勵下,南京農業大學涌現出了一批涉農創業典型,而在新一代學子的身上,體現更多的是對接農業現代化、産業化的發展需求,將課堂內外收穫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受惠于農民的創業風潮。

   工學院無人機創業團隊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在江蘇海安縣曲塘鎮的水稻高産田邊,由他們操控的旋翼式無人機騰空而起,在低空幾十米的高度沿著稻田來回巡航拍照,隊長鄧海嘯告訴記者,他們打算根據拍回的照片,結合歷年數據,計算預測今年這塊田的産量,“這不僅準確度比肉眼估算高得多,而且還能判斷肥水病害情況,可以為來年的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從剛入校時熱衷於玩航模到參加各種規模的創業計劃大賽,再到成立自己的公司,用設計的無人機在市場“接單”,再到如今,謀劃著對接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將小小無人機用在大稻田的監測上,鄧海嘯認為這一路走來,離不開學校在技術培訓、資金、場地等一系列的支援,“我們團隊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彼此是在學校的‘創客學堂’上結識的;最初的噴氣式無人機是我們幾個人在學校提供的‘創意-創新-創業’工作室裏‘倒騰’出來的,而目前開設的公司也是靠學校推薦,參加‘創青春’創業計劃大賽獲得的風投作為啟動資金的。”

   據了解,從今年開始,南京農業大學將以特色涉農創業服務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校內資源,建立起由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研究生院、科研院等部門齊抓共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機制。

   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副組長、南京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盛邦躍告訴記者,“今年起,南農大科研院每年將遴選出50個適合大學生創業的科技轉化項目和60萬的創業經費,其中以涉農科技類轉化內項目為重點,與校團委、學工處等部門一起,共同培育優質大學生創業競賽團隊;而作為農業高校特色的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也將充分發揮其所具備的基地設施、技術優勢、資源網路及合作機制,為推動大學生涉農創業項目的孵化和落地做好保障。”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