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年度報告:匯聚創造力 打造新引擎

2015-12-28 15:01:00    來源:光明日報    

   2015年,“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大潮興起,波瀾壯闊。

   有人説,這是中國的“雙創”元年。這一年,藥學家屠呦呦喜獲諾貝爾獎,振奮人心;這一年,無論精英還是草根,都可以投身創業創新,馳騁于廣闊空間;這一年,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不斷涌現,生産方式深刻變革;這一年,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註冊的企業達到1.16萬戶,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這一年,創新已不只是小微企業的專利,大企業主動擁抱“雙創”,傳統産業改造升級,現代服務業加速崛起,合力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首要在“創”,打造發展新引擎

   夢想照進現實,也許只是一剎那,但卻是改革綜合效應的濃縮。

   激發“雙創”活力,首要在“創”。政府與市場飽含熱情,重磅政策相繼出爐,創新實舉頻頻發力。一年來,國務院陸續出臺鼓勵“雙創”的重大政策,地方政府出臺2000余項相關配套政策——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工作的意見,實施彈性學制,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為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新,國家出臺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助力廣袤鄉鎮百業興旺;為給創業者更多資金支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600億元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政府與市場攜手激發新動力……

   用政府權力“減法”換取創新創業“乘法”。從政府自身做起,把資源配置的決定權交給市場。從2013年至今,國務院取消和下放537項行政審批事項,提前兩年完成本屆政府承諾減少三分之一的目標,中央層面投資核準事項減少80%,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幾乎全部取消。

   與之相伴,“雙創”新引擎釋放新動力——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市場主體數量達到1065.5萬戶,新增市場主體註冊資本超過20萬億元,全國發明專利申請從去年同期的58.3萬件增至70.9萬件,商標註冊申請量在去年同期154.8萬件的基礎上增至211.5萬件。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轉換的重要標誌,更凝聚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核心在“眾”,促進社會更公平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核心在“眾”。

   讓每個人都擁有夢想,讓更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富起來,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標誌。“雙創”,是收入分配改革和促進社會公正的切入點。這為創業創新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機會和通暢的上升通道,讓更多年輕人有廣闊的馳騁空間。

   “我想和創業談一場戀愛”——畢業于南開大學的80後創客代表湯明磊如是形容。他更願意把自己叫做“闖先生”,在他的字典裏,闖蕩的“闖”就是“創”的前提。他説,很多人的一生是一條直線,從起點到終點,沿著固定的軌道往前走,人生的長度早已經設定好。而他卻願意走出一條波浪線,在起點和終點一定的情況下,曲線的長度一定比直線長,充滿曲折的道路和挫折的經歷,恰恰會延長生命。

   這一年,有太多知名的、無名的創客,用他們的眼淚、迷芒、挫折、信念,匯整合一種前行的力量。正是無數朵浪花,匯聚成一場奔涌的創業大潮。

   成敗在“心”,磨礪更大韌性

   中國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這是取之不竭的金礦。作為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環,如何讓“雙創”進一步發力是中國經濟增強後勁的關鍵。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唯有堅定信心,穩紮穩打,才能贏得機遇。

   信心源自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性交匯。世界新一輪技術革新和産業革命,正好和中國創新驅動契合,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機會窗口。只要抓住這個機會窗口,就會有更大的戰略空間。從中國自身看,新型城鎮化孕育著巨大市場需求,創新驅動的潛力正在釋放。

   信心源自更富戰略眼光的頂層設計。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大量工作圍繞就業、創業和創新展開。“雙創”活力的釋放,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

   信心源自更重實效的改革舉措。一年來,各地各部門不斷提高政策的協調性和針對性,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注意保護智慧財産權,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公平競爭。搭建雙創平臺,培育創業“孵化器”,“雙創”扎紮實實向前推進。

   勇往直前,成敗在心。在這片創業的熱土上,在這個創業的黃金年代,還有無數的奇跡等待著發生。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