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白: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在大學裏最容易國際化

2015-12-15 08:56:00    來源:網易財經    

清華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主編 魯白
清華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主編 魯白

  網易財經12月14日訊 2016年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今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大國圖新 重啟增長”,經濟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經濟改革,網易財經全程直播。

  在《2025科技展望》的分論壇中,清華大學教授、《知識分子》主編魯白在主題演講中表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大學是最容易國際化,最開放的一個地方,特別是一流大學。

  以下為文字實錄:

  魯白:在今天我想要講兩個題目,我的演講的題目是《科技創新與投資》,這是一個我平時很少講的話題。這個演講裏面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今天的“雙創”的環境下,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環境下,中國的高校在科技創新當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們高等院校可以為科技創新做些什麼。第二個是我們的企業家,我們的投資人,可以為中國的科技創新做些什麼。

  我先來談一談科技創新中國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中國取得了哪些進步,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一個大家公認的不爭的事實,就是中國對於高科技的投入在逐年的增加。

  有一個統計,説是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對R&D的研發的投入增加了5倍,舉另外一個例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對於科技的基礎研究的投入也是每年以百分之十幾的速度成長了30多年了,中國的科技的投資量,儘管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剛才李部長講了一個企業對於高科技對於研發的投資,只有0.9%,這個是相對來説相當低的。

  這個需要進一步企業對於R&D的研發要增加,但是國家對於這個投入是逐年在增長,這是中國明顯的優勢或者是進步。

  由此帶來的是産出的增加,中國的科研的論文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儘管我們在重大的科學發現,突破性的技術方面,還跟發達國家存在相當的距離,但是從數量方面來講,已經是佔了在世界第二了。從專利的角度是世界第一,儘管專利有沒有用,有多少是有用的,這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另外一個我們的進步,就是説我們的人才的培養,中國的博士的學位,得到了博士學位的人,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了,最近幾年以來,也有大批的各行各業的海歸從發達國家回到中國,參加祖國的建設,所以這是第三個。

  第四,就是舉國上下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一個熱情從政府到百姓到企業,大家都意識到這個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我們國家在科技創新上面,出現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我覺得就是一句話“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相當低”,30%,我不曉得是從哪來的,我個人的體會要低很多,在創新創業裏面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説“死亡谷”,就是大家知道一個高科技的創新從研究到開發到技術轉讓到産品的上市,需要經過一個非常長的時間,最後還要通過一個市場化、商業化才能在市場上面取得成功。

  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創造發明在很早期已經死掉了,有一些好不容易到了一個産品的階段,但是由於不能被市場或者消費者接受最後死亡,“死亡谷”在整個高科技創新里面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在中國這個現象更嚴重。

  高科技的産業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的行業,大家一定要有一個清醒地認識,包括國家、企業、創業者。但是我覺得大家可能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今後中國50年的發展,經濟靠的不是消費,不是服務,或者不僅是消費和服務,而是需要有原創的高科技的産出。

  我們回顧一下從高等院校、研究所科研成果轉化的情況,一般來説從一個科研到最後能夠進入市場,大概要經過5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形成科學的假説,對這個假説進行驗證,這個包括最後新該連形成,新概念形成以後,要有一系列技術的突破,技術的研發,要有能夠到了第二步,就是技術的開發。

  第三步就是要産生所謂的樣品,這個東西已經是可以有用的東西了,這個樣品不等於産品,樣品需要有大規模的生産的,需要有一系列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慢慢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賣的産品。但是這個賣的産品部一定市場接受,從一個産品到商品還有一段的距離。

  在整個研發鏈上面,大概有兩個部分,我們必須要注意的,一個是資本資金,一個是人在。資本上面國家對於科研的投入相當大,政府的基金往往是投在第一步跟第二步,就是説在概念跟技術層面。當變成一個樣品以後,風險資本社會資本包括PE都來了,然後當你這個樣本變成産品了進入市場以後,企業包括金融市場,都會對這個研發做買單。

  但是這裡面缺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從一個概念到技術完成以後,從這步到變成一個樣品,變成一個可以用的産品的,這部分的研發的投資是相當弱的,這部分的投資政府不太管,風險資金又覺得太早,也不願意管,所以這個早期的研發是三大缺陷其中一個。

  第二個缺陷,我們的人才,我們的人才是比較專業化的,怎麼説呢?就是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的工程師,他不太有市場的訓練或者市場的觀念,而我們在市場做産品的這些企業界的人又對科研了解相當少,所以我們當中要架一個橋梁,不光是物質的橋梁,還是人才的橋梁,這裡面需要有CEO的人才,金融的人才,財經的人才,法律的人才,項目管理的人才,這個人才團隊,才能夠嫁接把一個科學的發現,一個技術的突破,最後接到市場這個環節裏面去。

  另外我們需要有創新創業人在的培養,也就是説即使是在最早做科研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經常想到做的這個科研,可能對於市場對於社會有什麼影響,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一個人才,才能夠做出市場能夠接受的産品跟商品出來。所以簡單來講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存在三大缺陷。

  為了應對三大缺陷,我講講我自己的經驗,我們講講三個方面做的努力。

  第一,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大學是最容易國際化,最開放的一個地方,特別是一流大學。過去幾年當中清華大學做了相當大的努力,其中包括走出去、請進來比如説以色列是創新的國度,創新是全世界一流的,有一個人寫了《創新的國度》,我見了兩次怎麼學習創新創業。還向高科技的企業學習,包括走出去,去了Facebook等全世界公認的科技創新的企業。

  通過討論、學習、思考,我們逐漸想清楚了,想明白了,我們需要有創新創業的人才,我們首先要了解創新創業的人才,他們具有什麼樣的特質,進行一些思考,這個是我個人的所謂八大特質。

  大家看看,我説的有沒有道理,我們創新創業的人才需要有遠見,清晰的願景,將來做什麼樣的産品和企業。對自己所幹的事情充滿了激情,有相當的自信,要有一定的堅持力,他們是那種一直鑒定,百折不撓,遇到困難不輕易退縮的人,有一定的冒險精神,不滿足於現有的回報也好,收入也好,他們是有一定的冒險精神,還有一定的危機處理化解能力。

  對於變化的環境有相當的快速的靈活性跟適應性,另外他們所做的産業産品科研,往往是相當具有創新性,是有與眾不同的。他們必須要有相當的領導力,能夠鼓動他人有號召力,能夠讓大家一起為一個目標努力。

  還要跟別的行業交流溝通,所以溝通協調的能力相當重要,組織能力也相當重要。最後是努力及自律下的專注,對想要做的事情有一直的關注,有相當強的執行力,要能夠把idea變成一個可以操作的事情。

  第二,所謂的創新創業是實踐的東西,很難在課堂上教,所以企業家精神創新創業幹中學。清華大學幾年前做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東西,就是X-lab鼓勵學生包括畢業生進行創新創業的活動,把創新創業的壁壘降低,主要是有創業項目的學生以及有創意創新想法的學生進入一個公共的場地,在這個地方,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輔導跟支援。

  包括假如説需要技術上面的支援,學校的教授可以幫助,你需要資本有投資機構、天使基金、風投提供資本,你需要各方面的産業方面的經驗有校友的資源,有企業的資源,包括我們清華大學科技園的資源,最近慢慢開始得到地方政府高新區的支援。在這樣的環境下,把很多的創新創業經常要遇到困難的這些給幫助解決。

  所以這個事情發展非常蓬勃,這個是幾個月以前的統計,400多個培育項目,200多個公司,60多家公司得到融資,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目了,看上去是一個非常欣欣向榮蓬勃的一個情況。

  但是兩年以後,在我們國家出現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這樣一個環境下以後,我們就有了一些反思,在校園裏面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首先是學生有一部分學生就不安心的,在學校裏面不認真學習了,而是腦子裏面想創業,有一些老師、一部分教授覺得這個做科研,是要集中自己的精力做科研,怎麼能夠讓學生專心地做科研,這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跟討論,最後我們就對自己的目標,跟我們這個高校的科技創新有了新的定位跟策略。首先我們大學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我們不是説所有的學生或者大部分的學生都要創業,但是我們要教給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創新創業的技能,創新創業的想法。

  另外我們是要培養新一個時代的創新創業的領袖人物,我們將來假如説需要創業的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特質,就像我剛才講的一些基本素質。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這個高科技的創新,最重要的是原始創新,要有很高的科技的壁壘,才能有別於一般社會上的創新所以高校的創新要有自己的特點。

  根據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在美國的特點好的高校,斯坦福,MRT這樣的學校往往是教授出來做一個領導,做一個高科技的公司,教授的學生參與其中,接受了這個風險資本在社會上運作,很多現在非常有名的公司至少在生物科技領域裏面至少是教授,而不是學生創造的。

  最後我們儘管説不希望很多學生都出來創業,但是我們需要在很早的時間在學校裏面灌輸所謂的企業家精神,我們有一個校友,北極光的鄧風解讀了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就是創新跟領導力。

  第三,高校創新怎麼加強我們的原創?高校創新需要有新思路、新模式。大家可能聽説過所謂的孵化器,高科技産業的孵化器,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做,有一些學校在做,主要提供場地,給你很低的租金,甚至不要租金,裏面有儀器設備,有稅收上的好處,希望通過吸引風險資本變成高科技的公司,這個公司最後可以變成IPO也好,或者是賣掉也好,或者跟大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夥伴也好,有一些部分做得更好的,就是還注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包括商業導師、企業人的培養方案、CEO夏令營,諸有此類,有一次學校也會做這樣的事情。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説我們去培育,而是我們的原創在哪?我們的原創,我們的科研項目都是在教授的實驗室,教授關心的以及學生關心的是怎麼樣發表論文,而不太關心這個研究是不是能夠最後進入高科技的産業。所以我們必須要做一系列的功課,使得把這個創新創業的壁壘下降,我們討論以後,就想出一個所謂叫“二級孵化器”的概念。

  我們希望在教授的自己的實驗室,就有一個早期培育我們學校提供各種各樣的支援,包括公共技術平臺,因為不是每個教授能夠花得起一個很高精尖的技術的儀器設備,我們提供公共的平臺,提供專業經過多年培養的技師,包括還要提供研究生,提供實驗場地,學校方面可以做的。

  我對於企業家,對於投資人的建議,企業家可以做一部分的投資,這個投資可能是風險相對來説很高,但是回報也很高,但是所需要的資本是相當小的,在這個階段所需要的資本是相當小的。我們有一些校友,想要捐贈做公益,有一些人希望把自己的名字留在教室上面或者一個建築物上面,有一些人希望支援貧困的學生,我希望有一部分的企業家、投資人能夠捐一部分錢來給早期的培育。

  當然的,我們也不能局限于資本是從捐贈來,有一部分可以是地方政府,有一部分甚至是學校自己募捐,支援早期的項目的培育。

  我們也希望,我們的企業家,能夠參與到其中,變成我們所謂的企業家導師,這是一個被國外已經證明了一個相當有用的做法,我們已經成功的企業家回到學校給教授、學生溝通,幫助他們使得自己的項目更能夠接地氣,接近市場。

  在這個很多很多項目的早期培育當中,當然有一部分會死掉,還有一部分存活下來,成功率會高,這一部分再進入孵化器,成功率相對來説會比較高。

  另外還有一個來源,我們缺的是原創,原創有一部分可以從教授來,另外一部分從第三方來,我們也對這個進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我們跟斯坦福合作,他們有一些非常好的原創的想法和項目,通過我們的合作可以進入我們的孵化器。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