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創業 國內搭起新平臺

2015-12-02 08:0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科技創新委員會第一屆會員大會上,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中)與參會人員親切握手。

  中新社記者 張 勤攝

  在中國的建設發展中,廣大華僑華人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如此,在如今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發展進程中亦如是。

  11月30日,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科技創新委員會在京成立。會上,包括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副主任譚天星,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謝國民等在內的官員、企業家,就華僑華人如何在科技創新的時代攜手參與、互利合作進行了廣泛討論。

  趨勢:

  歸國創業 萬僑創新

  “2008年國家實施‘千人計劃’以來,越來越多華僑華人專業人士選擇回國發展,佔我國引進高端科技人才90%以上。”在30日舉行的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科技創新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這樣描述過去幾年間華僑華人回國發展的趨勢:他們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越來越多,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技術含量越來越高。

  來自美國的徐德清就是其中的一員。“2010年之後,我就主要在國內的網際網路領域創業。”徐德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他在浙江湖州成立了一個名為“微總部”的眾創空間,一方面線上下吸納了50多家企業入駐,另一方面線上上建立眾包服務平臺,使2000多名海外高科技人才與1000多家國內企業精確對接,提供技術服務。

  如今,歸國投身創新創業領域,正成為越來越多海外華僑華人的發展選項。從事高科技産品進出口貿易的紐西蘭華商王飛對記者表示,他身邊的很多紐西蘭華僑華人對此非常感興趣,而他們當中,不少都有當地名牌大學機械工程、醫學制藥等專業領域的學科背景。河南省留學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為工也直言,同時在美國擁有一家創業孵化器的他,發現想回國發展的高科技人才很多,“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願意回來”。

  裘援平告訴記者,海歸回國潮是隨著中國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在最近兩年左右的時間裏逐步形成的,如今每年都以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在增加。“這意味著,中國的強大,對我們海外華僑華人形成了越來越強的凝聚力,他們紛紛選擇學成之後為家鄉、為祖(籍)國的發展貢獻力量,這是個大趨勢。”裘援平説。

  意義:

  老僑新僑 相互借力

  “如今,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更準確地了解國內需求,精準發力,提高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徐德清直言,早期的歸國創業者有一些比較盲目,許多項目因此失敗了。在海外科技人才、專業人士大規模回國創新創業的背景下,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成為重要議題。

  新成立的科技創新委員會,正是為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來華創新創業、發展事業搭建一個新平臺。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譚天星介紹,首屆會員共有243位,其中“千人計劃”專家佔35.7%,博士學位佔73.9%,碩士以上學位佔90.3%。可以説,這些會員都是回國創新創業的佼佼者,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權威性和代表性,所創辦的企業也都是科技創新的典範。

  “我們將為海外華僑華人,尤其是年輕學者回國創新創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如創投資金、硬體設施、政策支援等,使他們回國之後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剛剛當選為該委員會主席的趙濤表示。

  在與會企業家看來,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可以把國外最新的科技動態更為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國內企業;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中國創新創業領域的需求和進展傳遞出去,實現國外高科技人才與國內企業之間的高效對接。

  而在國內,這個委員會也將促進新僑與老僑之間的良性互動。

  “老僑與新僑之間是互補的,老僑在資金和商業模式等方面比較成熟,新僑則在技術、商業理念上有所突破。”徐德清認為,此前海外僑商、專業人士回國發展,大多各自為戰,彼此之間缺乏互動,現在有了這樣的新平臺,可以更好地集思廣益,使國內老僑已有的傳統企業與新僑帶來的高新技術和海外渠道有機結合。

  對此,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經緯也深有同感。“現在歸國創新創業的新僑有本領、有才華,但可能資金有困難。下一步,我們還打算成立一個科技創新基金,作為科技創新委員會的配套,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支援那些真正能夠做出科技創新産品的企業。”陳經緯説。

  期待:

  協同合作 共同出力

  對於來華創業的華僑華人來説,參與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浪潮,既面臨著中國市場帶來的無限商機,也需要解決許多現實的困難。而協同合作,無疑是一個最佳選項。

  正如北美企業投資集團總裁毛克強所説:“我們只有抱團取暖,一條心,才能既為祖(籍)國做事,也使自身受益。”在科技創新委員會的討論中,委員們紛紛建議,如果能成立專業小組,讓在技術、資金、法律和創業培訓等不同領域有所專長的華僑華人,為剛剛歸國的創業者提供指導,將有助於各方發展。

  寧波江豐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姚力軍則從自身實踐出發,認為科技創新委員會委員也可以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向海外華僑華人介紹中國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成果,示範帶動更多人來華發展。“過去一段時間,我在浙江余姚引進了37家企業,這既幫助了想做大事業的海外朋友回國找到主戰場,也讓我自己找到了不少好的投資項目,同時更是幫助國家發展,完成時代賦予的責任。”在姚力軍看來,這是一種共贏。

  事實上,近年來,為了吸引和服務更多海外科技人才、專業人士回國創新創業,除了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國家層面及各地政府也提供了各類支援。

  今年以來,國務院僑辦就在北京、天津、河北、福建、廣東等地選擇創新創業條件優異的地方,為華僑華人打造僑商産業聚居區和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基地“僑夢苑”,通過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為僑胞回國創新創業提供全鏈條的服務。

  “從中央到地方,我們都要努力為海外科技專業人士回國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因為只有具備這些條件,華僑華人才會徹底抱定要回國投資興業的信心。”裘援平如是説。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