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黃金時代呼喚青年創新人才

2015-12-01 08:39:00    來源: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子站    

  一些名校畢業生放著國企、BAT不去,從一碗米粉、一個肉夾饃開始創業;不少知名企業的高管和端著鐵飯碗的公務員辭職投身商海,開始全新的生活……

  “過去30多年,科技創新、創新創業是非主流,主流是GDP。但在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要變一變了。”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總裁謝吉華20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政府想要什麼”,最近兩年,他發現“創新創業”已然變成主流。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張玲指出,去年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中國依然實現了就業和收入的穩定增長,這證明一旦社會創新和創業的熱情得到激發,就能成為社會經濟增長的有效驅動力。

  如何完成“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最後5年衝刺,就看“十三五”——2020年,中國科技創新的基本指標是,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從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1.35%提高到2.5%。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時代在呼喚更多青年創新人才。張玲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説,我們的教育應該不僅是傳授關於創業的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心裏埋下一顆創新的種子,培養開拓精神。

  中國迎來“雙創”黃金時代

  上海低年級的小學生,如今正生活在非常“寬鬆”的環境中——一二年級沒有書面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以“A、B、C、D、E”5個等級進行劃分,小學課本隨處可見教材編寫者的精心“留白”,教師被培訓“多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這一改變源於當前整個國家對“創新創業”的重視。如果説科技創新型公司的崛起是大樹頂端漂亮的樹冠,那麼“創新創業”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基,則在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從創業初期到發展期、再到成熟期,每一個環節都要“動起來”。

  近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系列鼓勵政策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級地方政府也在積極轉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整個國家都處於“雙創”的熱潮中。市場和資本活躍起來,中關村創業大街“深夜睜著明亮的雙眼”,深圳華強北商業圈“從不入睡”。

  “我創業的起因很簡單,就是想找一個喜歡的事情作為職業。”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的劉莐,不希望像很多師兄師姐那樣,在收入不菲的行當裏忙碌卻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10年後誰都不會太差,但選擇的道路決定了未來的幸福指數”。

  不少年輕人對於創業的態度和她相似。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發佈的《中國創業觀察報告》顯示,66.2%的受訪90後認為創業是好的職業選擇,70.4%的受訪90後認為創業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31.1%的受訪90後未來3年內有創業打算。

  智聯招聘發佈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大學生選擇創業的人數翻倍。6.3%的受訪大學生選擇創業,而這一比例去年為3.2%。

  當前正是“雙創”的黃金時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方晉認為,首先,政府通過簡政放權和各種市場化改革,讓市場在分配資源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創業門檻不斷降低;第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創業所需的資訊蒐集、匹配和社交網路建立的成本;第三,各種金融創新降低了創業所需要的成本,增加了融資的可獲得性;第四,社會文化氛圍發生變化,中國人對於冒險、創新和失敗的容忍度越來越高。這一切都特別有利於創新創業。

  與此同時,全國各大高校開始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有的甚至成立創業學院專門指導輔助學生在校創業,“創客中心”“眾創空間”遍地開花。

  “創業教育與通才教育、專才教育很不一樣。”信中利資本集團董事長汪潮涌表示,這一波創業潮未來的方向是在醫療健康、環保、新能源、雲計算、虛擬現實等領域去發現和創造機會。在這種以知識密集型、創新為導向的創業中,創業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需要在專業基礎上對産業戰略、市場機會、企業管理等方面做全面提升”。

  創新教育難在“不好評價”

  王勝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博士,曾跟隨朱永新四處推廣“新教育實驗”,他深諳我國教育改革推進過程中所面臨的的重重困難。由於人口眾多,所以育人工作“選拔性”極強,“好學生”的評價標準成為關鍵。而創新教育,難就難在“不好評價”。一個學生經過教育後,創新能力究竟提高多少,創新指標到底有沒有改進,創新教育能發揮多大功效,目前還沒人能説清楚。

  王勝説,全世界都很難找出創新教育評價的模板,一來因為大多數國家不需要嚴格的評價和選拔,二來因為創新教育的評價實在太難。

  在創新創業被提高到國家高度的當下,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小學已經能保證每週半天的綜合實踐課,但很多學校的實踐課偏重知識傳授,很少傳授方法和培養動手能力。

  對教師、對學校的評價,都沒有“教孩子創新”這一條。造成的後果是,小學尚且能保證每週半天的綜合實踐課,但初中、高中的實踐創新課程幾乎得不到任何保證。“到了大學,突然説要創新創業,要與企業、與社會接軌,有用嗎?”王勝問。

  另一個問題,來自學生家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受邀研究人員周宣伯在對全國數十個創客空間和高校進行調研後發現,創新創業氛圍不足的背後,是家庭以及幼兒中小學階段相應教育“錯位”這一瓶頸問題。

  “父輩傳承下來的就是穩定的職業導向,長期創新文化的缺失以及不夠完善的社保體系等,都導致社會對創新創業者態度調研的評分較低。”周宣伯説,雖然輿論都在正向引導,但是基於諸多家庭誘因,創新創業者得到最密切社會圈層的支援性體驗“大打折扣”。

  創新創業教育做好了,升學率未必會差

  “高校究竟該怎樣扶持‘雙創’?獎勵1萬元或者建巨大的場地就足夠了嗎?”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反思,當前創業教育的一些手段已跟不上時代要求,“比如,創業大賽很火爆,但僅靠大賽無法推動同學們走向創業。”

  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而進行教學改革和課程重構迫在眉睫。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主任李雙壽介紹,清華大學正在實行40條教學改革計劃,將全方位重構課程體系,“未來會更注重跨界跨學科和團隊合作創新,面向本科生開設技術類創新創業輔修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則注意到當前創新創業教育與一般專業課教育割裂的現狀。“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課教育現在是‘兩張皮’,各幹各的。”他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當有機融入進一般大學專業課程中,也就是説,現有的大學課程內容、形式、評價標準等都應作出適應性改變,“不能只是在學科教育之外做加法,而是整個課程體系都要改變”。

  在更為廣泛的中小學校,校長的意識往往能直接決定創新創業教育所佔“份額”。

  上海的向明中學,以400多個學生發明專利享譽上海灘。這所學校從1982年開始試點創新實驗班,如今已經圍繞人格、知識、能力、國際視野4個要素,整合課程,改進教法學法,健全評價機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創造性教育課程群。

  據校長芮仁傑介紹,每週保證高一、高二學生兩個半天(相當於4節課——記者注)的創造性課程選修學習時間,“全國其他學校都可以複製、推廣,就看校長們願不願意犧牲兩個點的升學率”。

  芮仁傑説,目前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好得沒話説”,但小環境堪憂,“國家層面高度重視,落實到學校,沒辦法重視,升學率和家長的期盼把學校壓得夠嗆”。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做好了,升學率未必會差。在向明中學所在的上海市黃浦區,這所學校的學生入校分數排名第三,但高考上線分數穩居第一。

  “據我所知,有的好學校校長,連一兩個點的升學率都不肯讓。已經是第一陣營了,還爭這幾個點幹什麼?保持第一陣營,讓孩子們更有創造力,有什麼不好的?”芮仁傑反問。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上海、浙江已在全國率先啟動第一輪高考改革試點。未來,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將被納入高校招生錄取的一部分,而創新能力將是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