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客 這樣創出一片天

2015-07-13 09:45:00    來源:人民日報    

  目前,“創客”已成為許多大學校園內一道引人矚目的風景,言必稱“創新”成為高校大學生崇尚的新風尚。在創新創業風生水起的今天,大學究竟在其中該起到怎樣的作用?從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創業創新教育等方面當如何加強和改進,才能培養出更多敢於闖新路、創新業的“創客”?請看記者調查。

  專業和創業,如何融合?

  由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創新精神、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培養

  日前,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視頻會議,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重點強調要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由“兩張皮”轉向有機融合,由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這釋放了調整和校準高校創業教育方向的信號。

  在我國,儘管許多高校多年前就已經做了創業教育的嘗試和探索,但缺乏系統設計、缺乏專業師資、不接地氣等問題始終存在。更重要的是,創業教育應該更注重技能培養還是精神激勵,許多高校並沒有形成清晰統一的思路。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認為,“創業教育的目標是著力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冒險精神、獨立意識、創業能力以及挑戰現狀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本領。”

  為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清華大學計劃在今年設立為期兩年、共需修讀20個學分的創新創業輔修學位;此外,其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臺“x—lab”更將目標直指跨學科合作,融合清華大學各院係、實驗室和校外企業、地方政府高新區資源。線上課程方面,2015年3月,清華大學新開通了“中國創業學院”頻道,推出系列創業線上課程,目前已有兩門課程上線,選課人數突破2萬,今年還將陸續上線20多門課程。

  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開展創業教育的隊伍中來,中國人民大學今年首次開設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創業課程《大學生創業訓練》,同時還面向“有創業意向”“有創業目標”“創業實踐”的同學進行分層分類教育。哈爾濱工業大學則充分發揮學校在航太、國防等領域的科研優勢和團隊優勢,共開設了460余門創新研修課、創新實踐課和創業教育課。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健説,“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更為重要的探索價值,則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習成為他們的內生動力,並以創業目標為導引,啟迪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促使知識和實際一貫化。”

  有夢想,怎樣發芽?

  以廣闊平臺為創業創新營造氛圍、提供“有形”支援

  如何讓“創客”真正地走向成功創業,高校提供廣闊的平臺至關重要。

  畢瀅是清華大學創客空間的創始人,他介紹了清華創客從何起步。“我們致力於讓沒有工程技術背景的同學也可以體驗動手創造的樂趣,年輕人求酷、求純粹、求顛覆的原生動力在這裡綻放。”

  清華大學開創了國內第一個“創客日”。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余瀟瀟介紹,2014年在首屆“清華創客日”上,活動包含了國際創客教育論壇、國際創客教育基地聯盟研討會、創客空間體驗、學生作品路演等多項內容。

  除了“無形”的創造氛圍外,創客們還可以得到很多“有形”的支援。2014年,清華成立“創+”學生創業服務平臺,匯聚地方政府、投資人與學校三方創業資源,發起“創+”種子基金為學生創業團隊提供無償的種子期支援,並提供項目全過程孵化、公司註冊、法務、發展諮詢等一系列跟蹤服務。目前,“創+”已有72家註冊公司,直接融資1700萬元,帶動就業人數620人。

  在上海,東華大學與上海市科委、市教委以及“新車間”等創業服務機構合作,建立了上海高校首個大學生眾創空間,並設立5360萬元的扶持基金,支援學生創業;而來自新疆、甘肅、陜西、青海等省份的16家大學科技園區將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眾創空間”,共同搭建絲綢之路創客空間投融資平臺。

  “未來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有兩點很重要。”朱健強調:一是分類指導。創業主要有三種形態,一為科技型創業,如網際網路金融、生物醫藥等;二為技能型創業,如開辦寵物醫院、創辦小型的設計公司等;三為生存型創業,如快遞、餐飲業等。基於不同形態的創業導向,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也應有所區別。二是平臺戰略。一端是有創新思維和創業熱情的廣大學生,另一端是各個高校的創業課程、創業導師,以及社會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等等,兩類資源通過聯盟這個平臺相互吸引、相互契合,共生共融,聯盟就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産學界限,如何打通?

  把企業家、工程師等“明媒正娶”,讓其完整地設計、講授課程

  要實現真正的創業,面臨著資金、技術、經驗、機會等諸多難關,高校的“獨角戲”很難讓青年創業之路走寬走遠,政府、社會、企業等多種資源也應為創客提供更多支撐。

  今年4月,清華大學發出倡議,成立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迄今130多所高校和40多個企事業單位積極響應。如今,許多高校已經做了類似的探索與嘗試:如清華“x—lab”聘請20多位駐校企業家和30多位駐校投資人擔任創業導師,與150多家投資機構和100多家專業服務機構建立了對接合作,為創業團隊提供多方面的支援。

  據了解,天津市將大學生創業扶持期由3年延長至7年,並制定政策准予在津創業的外地高校畢業生落戶天津;對經認定的眾創空間,分級分類給予100萬至500萬元的一次性財政補助。湖北黃岡市在3年內向創業團隊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及水電、辦公設備、創業培訓服務、沙龍活動場所等多項支援。河北省設立不低於10億元的風險補償基金,重點支援創業導師、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在河北建立科技投資融資機構……

  日前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覆蓋多項細則,包括創辦企業“三證合一”,推動新註冊企業“一址多照”、集群註冊,對符合條件的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給予稅收優惠等。

  國務院文件專門明確“吸引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兼職”開啟了一個重要的制度可能,楊斌説:“把企業家、工程師、設計師、律師和卓越的産品經理‘明媒正娶’進來,讓他們完整地設計並講授課程,將可能打通産學界限、通過實踐育人並提高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品質。”

  當然,針對如火如荼的創業教育,人大商學院彭翊副教授也給出冷靜思考,她認為高校創業教育資源相對分散,形式上的整合比較容易,但是能産生化學反應的深度整合還不多。“希望政府開展必要的引導,有效整合高校、園區、企業、校友等資源各自的優勢,儘量避免各類創業平臺建設過於同質化。”(郭倩參與採訪)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