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快落實“藏糧于地”戰略——耕地休耕輪作面積再擴容

2021-03-29 10:39: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佈消息,按照中央要求,今年會同財政部繼續推進耕地休耕輪作工作,堅持輪作為主、休耕為輔,實施規模超過4000萬畝,比上年增加1000多萬畝。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負責人表示,今年將重點在東北地區推行薯類、雜糧雜豆與玉米輪作模式,擴大玉米種植;在長江流域推行稻油、稻稻油輪作等模式,鞏固雙季稻生産的同時,開發冬閒田發展冬油菜,提升油料供給保障能力。

  耕地休耕輪作是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的重要舉措。對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説,耕地是最寶貴的資源,也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我國先天不足的農業資源稟賦,超多人口的糧食供給壓力,使得耕地水資源超強度利用,資源環境亮起了“紅燈”。實施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是主動應對生態資源壓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

  2016年,國家率先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開展輪作試點,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區、湖南重金屬污染區和西南西北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休耕試點,先期啟動616萬畝耕地休耕輪作試點,此後輪作休耕面積穩步擴大。據統計,實施5年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200多億元,實施面積超過1億畝次。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休耕輪作實施5年來,取得了三方面階段性成效。一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綠色種植制度。二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探索了農産品供給的動態調節機制。針對市場需求和供給形勢,推行合理的輪作模式,減少過剩的農産品,增加供應偏緊的農産品。三是形成了多種可複製可推廣的補償機制、技術模式和組織方式,為制度化、常態化輪作休耕打好了基礎。

  在河北,農業用水是社會總用水的大頭,冬小麥灌溉又是農業用水的大頭。河北省農科院旱作農業研究所研究員劉貴波説,近年來,試點地區把小麥、玉米一年兩熟改為早播玉米一年一熟,實現一季(小麥)休耕、一季(玉米)雨養,這實際上是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可以充分利用玉米雨熱同期的優勢,減少地下水的開採。同時,通過休耕小麥,使得土壤中的氮、磷、鉀以及有機質含量提升。

  江蘇省是率先自主開展省級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試點的地區。2016年起,江蘇省財政專項安排5000萬元用於試點,選擇在沿江及蘇南等小麥赤霉病易發重發地區、丘陵崗地等土壤地力貧瘠化地區、沿海灘塗等土壤鹽漬化嚴重地區先行先試。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效果非常好,特別是在冬季培肥和輪作換茬過程中,不種小麥,種了綠肥油菜、豆科植物,提升了地力,促進了休閒農業的發展。

  如何確保休耕輪作順利推進?農業農村部要求,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一方面,鞏固提升産能,保障糧食安全。對休耕地採取保護性措施,休耕期間採取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污染修復等措施,同時加強對休耕地監管,禁止棄耕、嚴禁廢耕。另一方面,加強政策引導,穩定農民收益。鼓勵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拓寬就業增收渠道。強化政策扶持,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對承擔輪作休耕任務農戶的原有種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護投入給予必要補助。

  目前,農業農村部正會同財政部制定2021年休耕輪作工作方案,將於近期印發,指導各地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措施,將輪作休耕任務落實到戶到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