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中國發展始終需要科技這個加速器”(親歷者説)

2021-03-29 10:2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鬚髮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樓大堂墻上,鄧小平參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的話語引人矚目。“那是1988年10月24日,令人鼓舞的一天。”作為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建設者之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張闖研究員對那天的場景記憶猶新。

  1962年,張闖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主修高能加速器專業。那時的他有個願望:建造中國自己的加速器!

  “這件事不能再延遲了。”1972年9月,周恩來總理的一則批示讓科研人員振奮。“這件事”指的就是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預製研究。聞知此訊,在遼寧工作了7年的張闖迫不及待希望調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生時代的夢想成真了!”

  和所有科研工作者一樣,1978年那個“科學的春天”令張闖難以忘懷。幾年後,他滿懷熱情地投入對撞機建設。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標誌著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進入90年代,科研更多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高能物理研究這樣的基礎研究工作,如何穩住和培養更多人才?我國的高能物理和加速器研究怎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再鑄輝煌?一連串問號出現在張闖和同伴心中。

  “1995年,《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和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解答了這些困惑。”張闖説,在政策指引下,研究者進一步明確了高能物理等基礎科學的未來方向,開始轉向探尋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路徑。

  作為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科學家,張闖見證了中國在重大科技領域從學習者、追趕者到引領者的巨大變化。1979年,第一次被派往美國費米加速器實驗室訪問,當時國內外科研水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讓他很受觸動。1994年,赴歐洲研究室開展合作,年輕同事感嘆:“在一些研究領域,我們與國外已相差無幾”。今天,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導的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吸引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76個科研機構及高校的600多名研究者,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巴裏巴裏什直言“中國將成為國際大科學中心”。談及此,張闖一臉自豪。

  “我們在科技創新領域還有很多攻關要做,中國發展始終需要科技這個加速器。”抬眼凝望33年前鄧小平與對撞機建設者的合影,77歲的張闖仍然幹勁十足、豪情萬丈。(榮翌)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3月27日 第06 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