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聚科技之光 鑄創新之谷

2021-03-29 10:3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國光谷”創新的主戰場之一——武漢未來科技城。武漢東湖高新區供圖

  如今的光谷生物城,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武漢東湖高新區供圖

  33年前,在“武漢地圖外兩釐米”的地方,誕生了一個簡陋的新型機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1部電話、6間廠房、600多平方米……這就是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全部家當。

  33年彈指一揮間。從我國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通信國際標準,到第一款商用存儲晶片、全球首款128層閃層晶片……一大批高技術核心産業在長江岸邊蓬勃生長,催生出518平方公里的規劃藍圖。

  因“光”而“興”,聚“光”成“谷”,當年的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蛻變為東湖高新區,被譽為“中國光谷”,成為全國10家重點建設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之一,以及享譽世界的現代化科技新城和宜業宜居之城。

  因“光”而興

  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光谷,對新時代高新區的改革創新提出了重要要求和殷切期望。他強調,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攻堅克難。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所有關鍵崗位、重要産業,都要有一份責任感、使命感。每個人都要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批國家重點項目密集佈局武漢。鋼鐵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武漢最大的支柱産業,承載著熾熱的城市記憶。

  上世紀90年代前後,武漢以“鋼、車、機、新”開啟新一輪産業調整,汽車、光電子兩大産業奠基。

  “與鋼鐵和汽車的産業使命不同,光谷的使命自誕生便具有雙重性——既要抓科技,也要搞經濟;既要能頂天,還要能立地。”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李光説,所謂“頂天”,就是要在科技創新上不斷突破“無人區”,代表中國科技參與世界競爭;所謂“立地”,則是要探索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將科學技術真正轉化為生産力,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過去30餘年,幾代科技創業者薪火接力,將光谷建成全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産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産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和最大的鐳射設備生産基地。整合電路、新型螢幕件、下一代資訊網路、生物醫藥四大産業,入列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數量與上海並列第一。

  近年,全球、全國“首創現象”不斷在光谷誕生:全國第一條主攻折疊顯示屏6代柔性顯示面板生産線、全球首款128層三維快閃記憶體晶片、全國首個400G硅光模組、全球首款5G折疊屏翻蓋手機量産、全球首例手術人工血管光谷造、全國首臺超高場動物磁共振成像儀……

  如今,隨著逐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東湖科學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等逐漸建成,“中國光谷”正邁向“世界光谷”。

  聚“光”成谷

  如今的光谷,既是高科技産業園,又是宜業宜居的新城。

  7年前,位於武漢東大門的左嶺鎮,只有一個早已停産的化工廠。如今,漫步8公里長的左嶺大道,“高精尖”企業一家挨一家,沿街布點的企業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正衝刺“芯屏端網”萬億光電子産業集群的“黃金大道”。

  隨著數字經濟浪潮襲來,作為武漢數字經濟的重要支點,光谷自2015年網際網路産業崛起以來,以數字與産業互為支撐,形成了獨特的“第二總部”現象。

  短短幾年,小米、科大訊飛、小紅書、找鋼網、尚德機構等80多家網際網路領軍企業在光谷設立“第二總部”,新增中高端就業崗位數萬個。在光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領域,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華為、華大基因、聯影醫療、邁瑞醫療等數十家企業,也將區域總部或“第二總部”落子光谷。

  光谷在“光”更在“谷”。産業和人才的聚集,讓其打造現代化科技新城的底氣更足。5年來,光谷城市功能品質大幅度改善。

  圍繞産城一體,光谷交通、教育、醫療、文化、生態、社保體系等將全面提升,助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多個高鐵站、長江大橋、地鐵、空軌等重大交通樞紐工程也將加快建設。此外,還將建設光谷人民醫院及一批學校,南北綿延長達10公里、總面積約465公頃的光谷中央生態大走廊,將成為光谷最美城中花園。

  光谷“科技之城”的獲得感,也將得到大幅提升。5G基站有望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化市政基礎設施、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應急等,都將裝進“光谷城市大腦”,改變“光谷”居民的生活。

  光谷正形成“光芯屏端網”、生命健康和數字經濟優勢産業集聚態勢。今年2月,光谷正式發佈《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總體發展規劃》,為光谷未來30年創新發展制定藍圖。核心區建設同步啟動,將以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紐帶,形成拉動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咸寧協同發展的湖北全域創新格局。

  新“光”煥發

  2008年11月,武漢東南的二妃山下,光谷生物城奠基。當時,有人質疑:“金融危機寒流瀰漫,生物城能搞起來?”

  光谷頂住壓力,“放眼全球,生物是繼資訊産業之後最大潛力股!”

  13年過去了,光谷生物城不僅活了下來,還走在了全國生物産業基地前列,躍上了世界舞臺,成為即將突破2000億元的大産業。

  生物醫藥、大健康産業“無中生有”逆勢崛起,得益於觀念的突破和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創新。它不僅讓光谷再次見識了創新的魔力,也堅定了光谷將思想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作為動力之本、發展之源的信心和決心。

  “無違無禁即可”“傾其所有、一步到位”。光谷先後出臺“新黃金十條”“招商十條”“政務十條”“網際網路+十條”“光谷硬核科技十條”等一系列“十條”新政,堪稱“光谷十條”現象。梳理這些支撐光谷創新的制度供給就能發現,這些鼓勵盤活人才、資本等的政策,為光谷營商環境的改善,創新生態體系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制度創新,向內改革,持續優化企業外部發展環境,成為光谷創新發展重要催化劑。這些年,“光谷”政務“店小二”從企業難題出發,創造條件解決問題,探索全國最簡工業項目落地路線圖、探索“五個一批”證照分離改革新模式、探索“拿地即開工”……

  2017年,湖北省自貿區成功掛牌,武漢片區設立在光谷。自此,光谷邁向世界的步子更大了。他們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國地稅一窗通辦等系列成果。“四辦改革”“股權轉讓登記遠端確認服務”等6項創新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等51項改革成果在全省複製推廣,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自2014年起,光谷新註冊企業每年快速增加。2020年,全年新增市場主體2萬家、企業1.8萬家,市場主體總數超過14萬家。如今,4名諾貝爾獎得主、64名中外院士、1699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6000個海內外人才團隊、1萬名在企博士,讓光谷“每天不一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 潔)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