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一張白紙繪新圖

2021-03-29 10:2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上海證券交易所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是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結出的碩果。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既是一部篳路藍縷的創業史,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改革史。

  創辦證券交易所首先要突破思想上的禁錮,甚至承擔政治上的風險。要不要建立資本市場在當時人們的思想中並不統一,尤其是要搞在當時認為明顯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證券交易所更是成為不少人的禁忌。國有企業改成股份制會不會私有化?發展資本市場會不會造成國有資産流失?搞股票交易會不會助長投機、擴大貧富差距,甚至引起社會不安定?老百姓把儲蓄的錢拿出來買股票,會不會影響國有銀行吸收資金的主渠道作用?面對這些問題,僅不受干擾定下創辦證券交易所這件事就需要領導者有勇擔當、敢負責的政治勇氣和放眼長遠的政治智慧。

  創辦證券交易所要在重重困難中殺出一條血路。改革開放初期物質匱乏,對市場經濟更是一知半解。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籌建同樣是“一窮二白三急”。“窮”在於物質匱乏,開辦經費少得可憐。沒有現成的地點,只好臨時照著圖片上“港交所”當時的樣子按圖索驥。“白”在於支援證券交易的交易清算規則、系統都不熟悉,缺乏最基本的資料和藍圖,也談不上出國考察,只能“閉著眼睛摸石頭”。“急”在於時間緊,從確定籌建負責人到交易所開業,時間不到半年。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創辦證券市場的前驅者們,以不怕冒險犯難、衝破阻礙的韌勁闖勁不斷解決創辦路上的各種困難。選人員、找地點、定規則、研軟體……一點一滴地拼,一條一塊地湊,在極其短暫的時間裏,硬是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出上海證券交易所最初的圖畫,如期在1990年12月19日敲響了開市的鑼聲。

  創辦證券交易所同樣需要前瞻的眼光。採取何種交易形式是當時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當時發達國家的證券交易所主要是口頭或者打手勢競價交易。但有著超前意識、敢於嘗試的籌建者從便利投資者的角度出發,很有遠見地選擇了自主研發電腦交易模式,這為提高交易效率打下了基礎。正是這一打基礎、利長遠的創舉,為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體量龐大的國家發展資本市場開闢了快車道。

   30年光陰荏苒,前驅者們當年栽下的資本市場“小樹苗”,如今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中國資本市場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強大有韌性的市場。但這段經歷給我們留下的敢闖、敢幹、會幹的改革精神仍歷久彌新。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