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一個朝鮮族脫貧村的致富“新潮流”一個朝鮮族脫貧村的致富“新潮流”

2020-01-15 11:3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長春1月14日電 題:一個朝鮮族脫貧村的致富“新潮流”

  新華社記者金津秀

  臘月裏的東北大雪封山,還沒到小年,明東村的村民們早早置辦起了年貨。家家戶戶炊煙升起,為這座朝鮮族小村莊增添了濃濃年味兒。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智新鎮明東村是該市重點貧困村,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35.5%。

  從市區出發,記者乘車沿平坦寬闊的柏油路,不到20分鐘就進了村。五六年前,這裡只有崎嶇土路,趕上雨雪天氣,出趟門費盡週折。

  每次村裏開大會,是村書記劉元東最頭疼的時候。20世紀90年代,村裏還沒普及電話,有事要挨家挨戶走訪告知。“天不亮出門,騎自行車去各個屯,一上午耗在路上了。”劉元東説。

  2016年1月,村裏來了個省城下派的“第一書記”。“第一書記”新官上任,入村考察後,“第一把火”就是修路。

  重新翻修村裏通往市區的公路,新建村裏的水泥路,打溝渠、架橋梁…… 村民説,村子有了“骨架子”,村路戶戶通,出門不用穿靴子了。

  接著,全村危房改建。草泥房全部換成磚瓦房;打深水井,改造引水管線,保障飲用水安全;新建3700米石砌圍墻,古色古香還原朝鮮族村宅特色;立路燈,造綠化帶提升村容村貌;擴建休閒廣場、停車場打造現代化新農村……

  漸漸地,村民們和“第一書記”韓寶寧熟悉起來,知道他是從吉林省交通運輸廳下派駐村,來幫村裏脫貧致富的。

  村民有了“主心骨”,大家跟著“第一書記”承包扶貧牛、入股米酒廠、種日光大棚蔬菜……錢袋子鼓起來的同時,明東村的信心越來越足。

  “村民們一直希望把家鄉好好宣傳出去。”劉元東説。

  明東村是中國朝鮮族愛國詩人尹東柱故居所在地,被譽為“朝鮮族教育發祥地”的明東學校遺址也坐落於此。濃厚的文化氛圍一直是明東人的驕傲。

  路通了,房子新了,村子美了,明東村也走上了旅遊興村的路。

  81歲的村民南基學説,過去每戶只有4畝地,日子過得緊巴巴,村裏有個開磚廠的“萬元戶”,全村人都羨慕至極。

  為填補生計,南基學曾拖著60多歲的身子外出打工,遭了不少罪,落了一身病回來。沒想到,現在好日子也找到府了,貧困戶不僅有保障金兜底,可以領扶貧項目分紅,還能騰出一間屋子“投資民宿”。

  2018年,村裏舉辦“明東端午文化旅遊節”,一下子涌進4萬多名遊客,民宿爆滿,人們還在廣場搭起了帳篷。那一年,全村旅遊收入從2016年的24.6萬元增至50.6萬元,村集體收入也從10.6萬增至44.6萬,村民們紛紛感嘆,這回路走對了。

  去年4月,龍井市正式“摘帽”,可“第一書記”韓寶寧説,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時尚的咖啡館、紀念品商超開了張;村裏新蓋了旅遊服務接待中心,投入6座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宅打造特色旅遊品牌;東西部協作高端旅遊項目落戶明東村,韓寶寧説,預計2020年村集體收入超過百萬元……

  這些天,南基學坐在燒得熱乎乎的朝鮮族大炕上,心裏盤算著開春再幹點啥。他説,村民們發家致富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跟著村集體投資産業成了新潮流。

  “從人人萬元戶到家家有産業,越過越有盼頭了咯!”南基學笑著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