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節能堅持“三度原則” 長江大保護效應初顯

2019-05-20 20:2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中新網5月20日電 作為被中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確定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企業的中國節能,如何發揮央企籌資能力強、專業優勢強、聚合資源能力強的優勢,投身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事業?

  5月13日至1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評論工作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走進新國企 長江大保護”活動,22家中央媒體走進長江經濟帶,走進中國節能,深度了解中國節能長江大保護部分重點項目。

  媒體團實地探訪了中節能(貴州)建築能源有限公司的中天未來 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項目;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的湖州市老虎潭水庫及引水工程項目、湖州吳興砂洗城給水污水廠項目;中節能(長興)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漁、農、光一體化農創小鎮;中節能(湖州)節能環保産業園。

  媒體團與相關業務板塊負責人、地方有關部門、相關利益方、服務對象等進行座談交流;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黨委副書記陳曙光、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長江事業部主任趙友民溝通交流長江大保護趨勢、機遇與挑戰。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黨委副書記陳曙光表示,作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企業,中國節能強化使命擔當,打造有高度、有溫度、有力度的污染治理主體平臺,聚合各方力量,共當答題人,爭做長江大保護排頭兵。用實實在在的舉措和行動,積極推進與沿江各省市合作。

  聚合先進技術高效資源 打造有高度的污染治理主體平臺

  近年來,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冬季供暖逐漸成為熱點話題。中國節能創新分佈式供能理念,採用多能互補思維,將水源熱泵、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等技術相結合,從河水、污水、空氣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並加以統籌利用,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零污染、零排放。中天未來 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項目為所有業主提供了一份看不見的溫暖呵護。一方面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妥善解決南方人民供暖需求,一方面要嚴控建築能耗增量,不能重走北方化石能源集中供暖帶來重度污染的老路。供暖用戶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目前美好生活,頻頻提到中節能綠色供暖,讓她們感受到生活的安逸。

  中節能(湖州)節能環保産業園,孵化服務,助力節能環保、智慧製造小微企業跨越式發展。園區已成功引入企業30多家,節能環保、機械裝備、工業科技等環保産業佔比8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節能環保、高端精密製造為主的産業集聚平臺和綠色示範園區。據了解像這樣的綠色低碳示範園區,中國節能旗下現有超過30個,絕大多數分佈在長江流域,它們正在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中小型環保企業發展貢獻著力量。

  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打造有溫度的污染治理主體平臺

  中國節能在長江流域多個省市積極探索農、光、漁、副互補的田園綜合體模式,確保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促進光伏産業和農副産業深度融合,其中中節能(長興)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漁、農、光一體化農創小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過聯動發展,打造田園綜合體,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有機結合。將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政府、農民捆綁成為共同利益結合體,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做到了對傳統光伏電站的重新賦能。作為光伏智慧農業綜合示範項目的核心,項目整體裝機容量70兆瓦,每年生産清潔電力7500萬度,節約標煤3.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250噸,二氧化碳7.2萬噸,煙塵287.1噸。

  在實現節能減排的同時,長興項目注重與當地實際結合,突出特色農業,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現代化水準。項目一期50兆瓦漁光互補部分佔地面積1000畝,將原有坑塘水面整合成標準魚塘,實現了上部光伏發電和下部漁業養殖的結合。建成兩年多來,已經形成小龍蝦養殖合作社模式,由基地向周邊農戶供苗再進行高價回收銷售,實現年産近50萬斤,解決了養銷矛盾,畝均産值達12500元以上。項目二期20兆瓦農光互補部分佔地面積約500畝,整體由24棟光伏聯動大棚和一棟觀光棚組成,棚內主要種植鐵皮石斛,計劃年産20萬斤,整體實現畝産值8萬元以上。項目建成後為鄉鎮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和返鄉農民創業場地問題,項目農地畝産從不到1000元人民幣提升至平均不低於3.5萬元人民幣,成功探索出一套光伏農業化的“農創小鎮模式”。

  提升污染治理綜合解決能力 破解重點難點問題 打造有力度的污染治理主體平臺

  水是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避不開的話題。長江流域水務環境複雜多樣,這就更需要綜合治理服務能力。中國節能先後建設和運營兩座污水處理廠和一個原水供應項目。其中湖州吳興東部新城污水處理廠主要用於處理生活居民污水,日處理能力10萬噸;砂洗城産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主要用於處理印染企業工業污水,日處理能力1.5萬噸。同時,中國節能還擁有一座設計庫容 9966萬立方米、日供水規模20萬噸的原水項目——湖州市老虎潭水庫工程及引水工程,在湖州的佈局只是中國節能水務産業在長江流域的一個縮影,目前,中國節能已在湘潭、蚌埠、襄陽等地實現供(水)排(水)一體化、(水)廠(管)網一體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運營管理模式,以地區核心水務企業為平臺,輻射周邊,構建區域水務一體化格局。

  同時,中國節能始終把解決沿岸固廢污染問題作為參與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積極佈局固廢處理項目,並創新性地提出“兩園一鏈”固廢綜合解決方案。其中成都市青白江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最具代表性。它承擔著成都市金牛區、成華區、新都區和青白江區等生活垃圾的處理,日處理生活垃圾1800噸,每年可處理65萬噸,可供電1.9億度/年,節約標煤8.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94萬噸,為成都市的生活垃圾處理和長江上游的生態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更為讓人驚嘆的是,成都祥福垃圾焚燒發電廠,綜合辦公樓和垃圾焚燒主廠房在同一棟樓,員工宿舍也距離主廠房不足200米,讓“自己人”工作居住在廠區。充分體現了中國節能在安全生産和達標排放領域的“技術自信”。成都項目只是中國節能近百個固廢處理項目的縮影,作為公司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中國節能的固廢處理項目遍佈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固廢處理總能力約9萬噸/日。其中,在長江經濟帶沿線就擁有19個固廢處理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1.7萬噸,投資規模近百億元。

  誠如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長江事業部主任趙友民介紹:“一年來,中國節能聚焦重點、深耕細作,以先行先試工作為重要抓手,按照‘一城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則,與衡陽、麗水、湖州、咸寧等城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先行先試工作,統籌規劃先行先試項目26個,投資總額約158億元,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持續的創新模式。”

  同時趙友民表示,長江大保護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憑中國節能一己之力能夠完成。下一步,中國節能將進一步發揮領頭雁作用,切實肩負起污染治理主體平臺責任,壓茬推進長江大保護各項工作。一是久久為功,不斷積累經驗;二是多措並舉,探索創新模式;三是共建共用,形成共抓合力。為建設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