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思享家】“一帶一路”行穩致遠需要處理好六大關係

2019-05-16 11:13: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任晶晶

  編者按:“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國際經濟合作倡議,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新動力,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光明網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推出系列解讀稿件,帶你領略“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成就與發展前景。

  4月25日至27日,以“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演講中概括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總結了“一帶一路”建設積累的經驗,反映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前景。打造“一帶一路”升級版已成為中國政府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集體共識。未來應該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一是要處理好個體發展與聯動發展之間的關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規模、體量和效益舉世矚目,也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發展經驗和發展理念。當前,如何在個體發展與聯動發展之間搭建一條合理的路徑,中國能否在發展中國家總體性聯動發展中獲益,成為當前亟待解決並需要向世界説明的問題。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會遭到一些無端指責,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中國向世界解釋個體發展與聯動發展之間關係方面,並不特別清晰。

  二是要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國際發展之間的關係。黨的十八大以來,除“一帶一路”倡議外,國家還提出“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性、聯動性的發展戰略。能否在整合國內資源,調動國內積極性,在實現國內政治動員和區域性聯動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發展外部性效應的提升,提高國內發展的邊際效應,是中國在今後發展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

  三是要處理好政府和企業、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處理好這一對關係,關鍵是要處理好政企統籌的問題。“一帶一路”的有效推進既要靠政府,也要靠企業,兩者是落實“一帶一路”的雙引擎,需要同步驅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既要發揮政府把握方向、統籌協調的作用,又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在宣傳推介、加強協調、建立機制等方面發揮主導性作用,同時要注意構建以市場為基礎、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廣泛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努力形成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民間促進的立體格局。

  四是要處理好地緣政治現實與線路規劃之間的關係。“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大概念,涉及到大國關係、周邊安全、區域合作、文化交流、全球治理、多邊外交等中國對外關係和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推進過程中,“一帶一路”的開放性問題應當被提升到一個重要位置。“一帶一路”和“多帶多路”齊頭並舉,推動“一帶一路”第三方合作廣泛開展,應該成為中國推廣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路徑選擇。在此過程中,當一些合作項目出現梗阻或問題之後,媒體上經常出現過分渲染問題嚴重性和質疑“一帶一路”倡議前景的聲音。在許多情況下,項目本身出現問題是由於缺乏科學論證和市場競爭導致的。對於這類問題,要冷靜分析,客觀評估,切不可盲目傳播、人云亦云。

  五是要處理好學術研究與政策導向之間的關係。“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新生事物,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政策導向難免存在一定認知上的差異。“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六年來,已經從“大寫意”走向“工筆畫”,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品質發展,必須在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上厘清“一帶一路”倡議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係、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為宏觀政策和頂層設計提供更為有力的智力支援。

  六是要處理好經濟利益與道德風險之間的關係。如何澄清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的謠言和認識誤區?“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性如何實現?“一帶一路”風險防控和預警機制建設從何抓起?解決這些問題,要在理念上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不能簡單把“一帶一路”和全球化的某些外在表現形式掛鉤。“一帶一路”在本質上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在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應儘量推動“一帶一路”回歸經濟外交的本質;應通過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方式,突出和彰顯“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倡議屬性。

  總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不追求地緣政治目的,也不像某些西方媒體説的那樣,似乎中國在借“一帶一路”建設推銷過剩産品或産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使沿線國家理解“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質,還需要做大量工作。某些發達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抵制是出於其維護傳統勢力範圍和利益的考慮。而“一帶一路”倡議所包含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的確衝擊了那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自我優先的霸權理念。當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時,實際上觸動了傳統國際關係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大國、強國優先,就是以實力獲取利益,就是弱肉強食。共商共建共用是全新的合作理念,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家普遍支援,但是遇到了來自發達國家的抵觸。因此,這種博弈將會是長期的。

  [ 責編:李澍]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