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系統把脈、綜合治理——中國節能的“長江大保護”藥方

2019-05-20 16:35:00
來源: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字號

  千龍網北京5月20日訊 如何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好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投身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事業,中國節能用自己的探索開出了一味“系統把脈、綜合治理”的中醫藥方。

  5月13日至17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路評論工作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走進新國企”系列活動,從貴陽到成都再到湖州,走進長江經濟帶,走進中國節能。

  “聚合各方力量,共當答題人。”中國節能黨委副書記陳曙光表示。作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企業,中國節能要用實實在在的舉措和行動,在積極推進與沿江各省市合作,共同為打贏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以技術創新探索長江流域分佈式供暖新模式如果説“豆腐腦鹹甜之爭”是南北方在“食”上的差異縮影,那麼“集中供暖”就是南北方在“住”上的最大差別了。近年來,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冬季供暖逐漸成為熱點話題。如何在妥善解決南方人民供暖需求的同時嚴控建築能耗增量?中國節能在貴州的探索值得借鑒。

  坐落于貴陽市雲岩區的大型社區——中天未來方舟項目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綠色供暖社區。該項目地處貴陽市母親河——南明河下游流域,依託這一優勢,中國節能創新分佈式供能理念,採用多能互補思維,將水源熱泵、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等技術相結合,從河水、污水、空氣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並加以統籌利用,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零污染、零排放。中天未來方舟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項目是住建部批准的全國首批8個綠色生態示範城區之一,項目可實現年節約標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9萬噸、減排二氧化硫4000噸、減排混合顆粒物6000噸。

  對這一綠色供暖社區的態度,當地居民經歷了最開始的排斥抵觸到逐漸接受,再到愈發依賴的過程,綠色供暖社區儼然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新選擇。打造田園綜合體,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有機結合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號召下,中國節能在長江流域多個省市積極探索農、光、漁、副互補的田園綜合體模式,確保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促進光伏産業和農副産業深度融合,其中中節能(長興)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漁、農、光一體化農創小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隸屬於浙江省湖州市的長興縣,位於太湖西南岸,歷來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其太湖水産也是蜚聲海內外。為此,中國節能在長興光伏項目策劃之初,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個有地方特色的光伏示範項目理念,將高附加值農業、工業、服務業三産聯動充分融合,並且第一次在光伏項目中提出了“弱光伏化”的概念,通過地方政府共同招商引入當地有實力的養殖企業和種植企業參與運營,將普通光伏電站開發與漁業、農業、休閒旅遊業相結合,旨在打造漁、農、光一體化的農創小鎮模式,將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商、政府、農民捆綁成為共同利益結合體,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做到了對傳統光伏電站的重新賦能。作為光伏智慧農業綜合示範項目的核心,項目整體裝機容量70兆瓦,每年生産清潔電力7500萬度,節約標煤3.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250噸,二氧化碳7.2萬噸,煙塵287.1噸。

  在實現節能減排的同時,長興項目注重與當地實際結合,突出特色農業,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現代化水準。項目一期50兆瓦漁光互補部分佔地面積1000畝,將原有坑塘水面整合成標準魚塘,實現了上部光伏發電和下部漁業養殖的結合。建成兩年多來,已經形成小龍蝦養殖合作社模式,由基地向周邊農戶供苗再進行高價回收銷售,實現年産近50萬斤,解決了養銷矛盾,畝均産值達12500元以上。項目二期20兆瓦農光互補部分佔地面積約500畝,整體由24棟光伏聯動大棚和一棟觀光棚組成,全部採用現代化科技連棟大棚的建設模式。大棚內配備了自然通風和風機通風系統,能夠方便的控制大棚的室內溫度及濕度,使農作物在高溫下不受到損傷;保溫系統使農作物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正常生長。此外還安裝了雨水收集系統,及時收集雨水用於後期灌溉,同時達到了雨水迴圈利用、節約用水的作用,並通過大棚內安裝的噴淋系統隨時根據作物生長情況補充水分。大棚內所有設施均實現電氣自動化操作,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棚內主要種植鐵皮石斛,計劃年産20萬斤,整體實現畝産值8萬元以上。

  項目建成後為鄉鎮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和返鄉農民創業場地問題,項目農地畝産從不到1000元人民幣提升至平均不低於3.5萬元人民幣,成功探索出一套光伏農業化的“農創小鎮模式”。

  構建區域水務一體化格局,打造水務市場綜合解決能力長江污染治理,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近年來,中國節能始終把解決沿岸固廢污染問題作為參與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積極佈局固廢處理項目,並創新性地提出“兩園一鏈”固廢綜合解決方案。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中國節能投資建設的最具代表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作為成都市第三座大型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它承擔著成都市金牛區、成華區、新都區和青白江區等生活垃圾的處理,日處理生活垃圾1800噸,每年可處理65萬噸,可供電1.9億度/年,節約標煤8.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94萬噸,為成都市的生活垃圾處理和長江上游的生態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

  更為讓人驚喜的是,與想像中的臟亂臭差不同,廠區內道路寬闊整齊,人工湖中睡蓮斜臥、金魚暢遊,湖邊綠草環繞、鮮花盛開,主廠房上繪製的綠竹和熊貓,與藍天白雲湖水相互映襯,自成一幅園林風景圖。行走其中,整個廠區內無任何異味,如花園一般靜謐優美。與其他垃圾發電廠不同,成都項目是國內少有的廠辦一體式設計,即綜合辦公樓和垃圾焚燒主廠房在同一棟樓,員工宿舍也距離主廠房不足200米,讓“自己人”工作居住在廠區,充分體現了中國節能在安全生産和達標排放領域的“技術自信”。

  成都中節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志剛表示,該項目採用世界最先進的往複式機械焚燒爐排(Seghers爐排)和半幹法煙氣凈化技術和設備,是國內率先採用煙氣排放指標按《歐盟污染物控制標準(2000/EU/76)標準設計建設的政府特許經營項目。對於民眾最為關心的二噁英問題,為確保對其有效控制,焚燒過程採用“3T+E”原則。項目自建成運營以來,二噁英的檢測指標可達到歐盟2010標準。與此同時,煙氣排放數據與當地環保局監控中心聯網,處於全天候線上監管之中。項目滲濾液處理採用“除渣預處理+厭氧UBF+外置式MBR+納濾”工藝,可達到污水一級排放標準。同時,項目産生的沼氣可進行發電,爐渣作建築材料原料,飛灰無害化處理後運送至專業填埋場填埋,真正做到污染物零排放,實現資源的全利用。項目還利用垃圾焚燒蒸汽洗滌布草,洗滌廠日均洗滌量8000套,有效減少小鍋爐的污染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成都項目只是中國節能近百個固廢處理項目的縮影,作為公司的重要業務板塊之一,中國節能的固廢處理項目遍佈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固廢處理總能力約9萬噸/日。其中,在長江經濟帶沿線就擁有19個固廢處理項目,設計日處理能力1.7萬噸,投資規模近百億元。

  目前,長江經濟帶固廢污染問題面臨著固廢基數大、當期有效財政投入有限、治理設施分散化及碎片化嚴重、農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廣、産業鏈條前後分割等一系列問題。為適應長江經濟帶環境治理整體性要求,中國節能創新治理思路,提出“兩園一鏈”固體廢棄物綜合解決新模式。該模式突破地域界限,以乾濕垃圾分類為基礎、以智慧環境物流鏈為驅動,將可以長距離運輸的垃圾最大程度集約、協同處理,實現固廢處理最優效率;對於不適合長距離運輸的有機垃圾採用分佈式生態化處理,回饋自然實現生態環境友好。通過城鄉協同,各類固廢在“兩園一鏈”系統內部迴圈利用,做到無廢物流出。目前,該模式已在畢節、咸寧等地開展試點,2019年內計劃推出4-5個示範項目,2020全面推廣方案,形成長江流域整體佈局,為使母親河永葆青春活力作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