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創造條件 騰籠換鳥(經濟新方位長江上游轉換發展動力①)

2019-04-14 09:3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力轉換。

  一年來,沿江省市積極推進工作。其中,上游地區面對底子薄、動能疲軟等突出問題,提高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主觀能動性,依靠轉型升級、創新驅動、人才建設,著力為新動能發展創條件、留空間。

  長江經濟帶輻射省份較多,流域內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其中,雲川渝等上游地區底子薄,動能疲軟。但一些幹部和企業負責人對發展動力轉換所帶來的潛在需求認識不清晰,對這些需求可能激發出來的供給、形成的新增長點認識不到位。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要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如何找準方向?如何培育發展先進産能,加快形成新産業集群?為新動能發展創條件、留空間,著力點有哪些?

  1

  轉型升級——

  吸引培育産業鏈上的隱形冠軍企業

  長江上游地區農業自然資源豐富。但要培育壯大鄉村産業,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地處金沙江畔,雲南麗江永勝縣生態資源豐富,但山區農産品分散經營管護水準偏低。“種香蕉,被霜打。養奶牛,沒人收。栽香椿,老闆跑路……”談起走過的彎路,永勝縣卜甲村村民吳理春有一肚子話要説。

  後來,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村裏決定種植更具科技含量的軟籽石榴。“這些年,沒少賺。心得就是找到新市場,堅持品種創新。”他説。

  找準了方向,分散經營帶來的管護難如何解決?建立專業合作社,新技術推廣快。社內統一標準種植,確保商品品質,在市場中抱團取暖,也避免了互相搞低價競爭。

  如今,吳理春轉身一變,成為河谷生物科技開發公司總經理,跟合作社搞合作。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智慧化銷售,石榴産業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

  除了一産,上游沿線許多城市重化工業高密度佈局,傳統落後産能風險很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動力變革、加快動力轉換是重要一環。

  四川瀘州,化工、機械等傳統産業能耗高、污染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背景下,第二産業轉型升級之路怎麼走?

  “吸引培育産業鏈上的隱形冠軍企業,更具現實意義。”瀘州高新區有關負責人徐珊説,這些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具備技術積澱,不單純依靠資本投資。

  通過重點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現代醫藥,當地已集聚企業800多家,行業龍頭和知名企業200多家。

  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化也在助力二産轉型升級。在瀘州大數據中心,超1000個機櫃不間斷為入駐的120多家單位和300多個業務資訊系統提供服務。“這會提升裝備製造業智慧化和研發設計水準。”中心有關負責人説。

  2

  創新驅動——

  真金白銀的投入帶動研發創新

  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到2020年,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規模。

  “一段時間以來,成本低、環境差制約了重慶科技發展及應用,這深刻影響著新舊動能轉換。”西信天元數據諮詢公司長期從事大數據産業研發,總經理張劍如此評價。

  “增強市場主體創新能力是關鍵。”重慶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説,營造良好創新生態、集聚優質創新主體、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成為發力點。

  一方面,2018年重慶市推動203家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在北碚區,順多利機車公司車間,流動原料凝固成堅硬、粗糙的鑄件,而後被精細打磨。放料、取貨、堆放……機器臂迅捷而穩定。一台機器人,照應一條生産線,全流程無需人工干預。“效能提升30%,精度和工藝也提高了。”企業負責人説。

  另一方面,壓縮財政一般性支出10億元。用作何用?“試點開展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到目前為500家科技型企業貸款超13億元。”重慶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説,真金白銀的投入帶動企業研發創新。據統計,2018年,預計全市企業研發經費支出305億元,同比增9%。

  此外,應健全創新技術的市場導向機制。吳理春和鄉親們就嘗到了甜頭。

  當年,永勝縣科技部門入手軟籽石榴枝條,吳理春趕緊申請了一些。等銷售時,一斤賣到7元,而那時的硬籽石榴不到3元。

  從第一批嘗鮮石榴種植,到率先引種軟籽石榴,再到現在試種黑籽酸甜石榴,他們始終緊盯市場,不斷提升石榴種植的科技含金量。

  “實踐證明,提高農産品技術含量沒有盡頭。我們緊盯科技發展新前沿,正在試種黑籽酸甜石榴。”吳理春説,酸甜口更受歡迎,新品種會有更好銷路。

  3

  人才建設——

  鼓勵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高技能員工

  相比中下游,長江上游地區人才優勢較弱。“山高人為峰。白酒人才我們不缺,但智慧製造等領域,人才就捉襟見肘了。”四川瀘州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説。

  近年來,瀘州精深培育新興産業卻面臨人才匱乏瓶頸。如何突破?

  人才興市戰略出臺,加快建設人才創新創業中心成為目標……當地積極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鼓勵企業引進急需緊缺的高層次、高技能員工,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內生動力。

  翁文坤是瀘州一家自動化設備企業的總工程師,年過五十的他從幹了26年的老東家辭職,跳槽到瀘州高新區這家落戶僅3年的企業。

  “按説我這歲數不該折騰了,可新興産業前景好,吸引人。”翁文坤坦言,走上新崗位壓力大,但動力更強。一方面,幾十年的技術管理經驗讓他很快就能挑起大梁,另一方面,新技術平臺讓他也見識了領先的科技應用,長了眼界更長本事。

  這些年,瀘州累計引進兩院院士10名,高層次人才團隊29個,急需緊缺人才3000多人,為開展重大産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等提供了智力保障。

  此外,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要為科技人才減輕負擔,讓他們沉下心搞科研。”重慶市科技局負責人介紹,在科研項目、經費、成果等領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阻礙創新的陳規舊章和繁文縟節。

  過去一年,重慶專利授權45688件、同比增31.36%;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至9.08件,同比增25.24%;技術合同認定登記2952項,成交額26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和127%。

  “如今,高端人才願意來,很多國家級平臺和項目也接連落戶。”張劍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