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風從海上來】漁村蘆葦蕩變世界第一海港 40年“甬”立潮頭海洋強市變生態海港

2018-09-16 20:09:00
來源:未來網
字號
  今年以來,寧波市人才工作緊緊圍繞“六爭攻堅”決策部署,對標一流、拉高標桿、精準發力、務求實效,實現了人才總量與品質“雙突破”、人才政策與平臺“雙提升”。
  未來網寧波9月16日電(記者 張冰清)“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甬城寧波是一座“向海而生,倚港而興”的城市,作為我國首批對外開放沿海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改革開放40年來,寧波建設海洋強市的步伐不斷加快。
  國際港城:從漁村蘆葦蕩到世界第一海港,40年前的年貨運量現在一天完成
  夜幕降臨,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燈火通明,3400多米的集裝箱碼頭岸線呈現出一片繁忙的作業景象。寧波舟山港的變遷、開發區的成立,都見證了40年來不斷“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開放軌跡。
  寧波舟山港口理貨員徐興華,回憶起1978年12月25日自己第一天到碼頭的情景時,他感慨道:“北侖港只是小漁村旁的一片蘆葦蕩。現在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1978年寧波舟山港口年貨物吞吐量不過214萬噸,如今,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破10億噸的海港——寧波舟山港匯聚浩蕩物流,平均每天有270萬噸的貨物從這裡進出中國、漂洋過海走向世界。連續9年排名世界第一,集裝箱量位居全球第四。
  1989年5月3日,北侖港區二期打下第一根樁,拉開了浙江首個集裝箱專用泊位建設的帷幕。那一年,港機專業畢業的胡松虎是當地引進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會兒天天盼船來,可大半年就5000個集裝箱,讓一群大學生有點迷茫。”胡松虎説起當年的情形仍然記憶如新。
  去年,整個港口的集裝箱量已突破2460萬標箱,居世界第四,全年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億噸”大關,連續九年問鼎全球第一。當初全年僅214萬噸的貨物吞吐量,現在一天就能輕輕鬆鬆完成。而胡松虎所在的北侖集裝箱碼頭,每台橋吊每兩分鐘就可以裝卸一個集裝箱,每天進出的箱量超過萬個,比當初一年的量還要多。
  生態之城:善待海洋 可持續發展 引得“神鳥回歸”
  前不久,韭山列島監測志願者在島上發現,有上千隻大鳳頭燕鷗或棲息求偶或覓食盤旋,其中有10隻被譽為“神話之鳥”的世界極危鳥類中華鳳頭燕鷗。
  在象山野鳥保護志願者大隊秘書長丁鵬看來,“神鳥回歸”緣于開漁節的護海行動。從號召民眾不吃海鳥蛋、不撿海鳥蛋,到“神話之鳥”群棲韭山列島,再一次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倡導的“感恩海洋、保護海洋”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現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美景不再局限于書本,而在寧波象山徐徐展開。
  早在1998年舉辦第一屆中國開漁節時,面對漁業資源衰竭、捕撈強度增大、海洋環境惡化的新情況,象山漁民就發出了“保護海洋”的強烈呼籲,率先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延長東海漁區休漁期的建議,並被採納。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是歷屆開漁節的主題口號,吸引民眾自覺地加入愛海護海行列。伴隨著這句越喊越響的口號,韭山列島、漁山列島先後升格為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漸成社會共識。如今,象山的漁民在準備出海“行頭”時,都會自覺多裝一些塑膠袋,以便將出海期間産生的生活垃圾帶回岸上來。不僅如此,漁民們還主動放棄了對魚類幼苗有殺傷力的漁具和儀器,給大海休養生息的空間。
  漁民保護海洋生物的意識也不斷增強。每當誤捕中華鱘、達氏鱘、海龜等國家保護動物時,漁民們會及時放生。象山漁民每年都要向大海放流自己培育的魚苗、蟹苗。
  象山是海洋與漁業大縣,被列入全國漁業五強縣。海洋捕撈一直為我縣沿海地區的基礎産業,也是傳統産業。近年來,東海海洋資源日益枯竭及漁船的人工成本、財務成本不斷增加。2014年浙江省率先啟動漁場修復振興計劃,並開展“一打三整治”行動。
  同時,浙江省出臺漁民減船轉産方案,實施漁船“雙控制度”,壓減海洋捕撈能力,與此同時,實施總量管理制度和伏季休漁管理,促進“幼魚保護”人大立法等,從而實現海洋捕撈強度與海洋資源可捕撈量之間的平衡。
  人才之城:精準發力,實現總量與品質“雙突破”
  寧波市委人才辦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各類人才11萬人,同比增長22%,總量超230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3萬人,總量達39.8萬人;接收高校畢業生數、遷入戶口數分別同比增長20.9%、30%,均創近年來最高增幅。
  自去年年底以來,寧波市“3315計劃”“泛3315計劃”“3315資本引才計劃”等三大計劃全面實施,“1+X”人才政策升級版完成擬定,人才落戶新政、院士工作站政策升級實施。同時,人才安家補助、購房補貼等政策持續落實,專家服務管理辦法正式出臺,覆蓋更全面、指向更精準、支援更有力的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政策體系加快建立。
  今年以來,寧波市人才工作緊緊圍繞“六爭攻堅”決策部署,對標一流、拉高標桿、精準發力、務求實效,實現了人才總量與品質“雙突破”、人才政策與平臺“雙提升”。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