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風從海上來|南通:優勢産業搭載人才,打造江海之濱發展高地

2018-09-16 16:19:0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南通,最有希望成為江蘇第四個加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

  數據顯示,2017年,南通預計完成地區生産總值7750億元,增長8%。上一年的南通市政府工作報告曾提出,今後五年,南通力爭地區生産總值達萬億元。

  “跨江融合,接軌上海,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一直是南通發展的戰略取向。”

  今年4月26日,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在上海舉行的“南通高品質發展環境説明會”上説道。在此次説明會上,陸志鵬詳細介紹了南通的交通及基礎設施優勢、優良的營商環境、生態環境等等。

  “作為上海的‘北大門’,南通在2018年將進一步推進跨江協同、江海聯動,加快對接上海、走向世界,並以交通引領滬通同城化,開展加密過江通道、市域鐵路、機場客運樞紐規劃研究。”1月8日上午,江蘇省南通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南通市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透露了上述內容。

  大江大海賦予了南通鮮明的江海風貌。1984年4月,南通被國家列入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的14個城市之一。

  南通江海交匯。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鵬 攝

  南通集“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于一身,江岸線長166公里,206公里海岸線上擁有全國四大漁港之一的呂四港。江海組合港發展格局加快完善,坐擁碼頭泊位292個,港口吞吐量2.35億噸。

  興實業,南通一直走在前列。

  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資訊等産業已成為南通三大支柱産業。近來來,高新技術産業、人才引進的重要地位也擺上南通市進一步發展大局的桌面。

  南通如何當好上海的“北大門”?強勢支柱産業如何保持活力?

  日前,“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網路主題活動集中採訪活動在南通市啟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這次活動中目睹了南通的發展成就和前瞻定位。

  優勢産業造就南通發展

  在南通,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資訊是三大支柱産業。

  近年來,隨著南通三大新産業(智慧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佈局落子,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躋身國際國內領先地位,高品質發展成就也展現在人們面前。而這種三大支柱産業協同三大新産業的模式,被總結為“3+3”。

  2017年,南通市“3+3”産業産值突破9000億元,使得成為全省唯一受國務院表彰的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

  今年5月,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來南通視察調研時,勉勵南通“努力成為江蘇沿海崛起的龍頭,爭當全省解放思想跨越趕超的先鋒、全省高品質發展的先鋒、新時代全省幹事創業的先鋒”。

  古語有雲:“究議寧民,勸課農桑。”

  南通是紡織之鄉,家紡年營業收入約佔全國1/2,迫切需要發展特種增強纖維、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功能性後整理等高端紡織産品和技術。

  在南通疊石橋,紡織發展尤為矚目。

  譬如南通疊石橋家紡産業基地覆蓋周邊8個縣市(區)、30多個鄉鎮,從業人員50多萬,擁有家紡企業2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家紡企業 3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及外貿企業300多家,家紡年生産能力超過2000億元,外貿供貨額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江蘇省內佔比拿下半壁江山。

  在上世紀80年代,這裡只是東部沿海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一個小鄉鎮。

  從腳踩縫紉機繡枕巾、桌布起步,疊石橋在夾縫中生存、在改革開放中成長。疊石橋的發展壯大與當地黨委政府強力推進密不可分,特別是1983年後,海門疊石橋當地黨委、政府借改革開放之東風,專門出臺文件,積極鼓勵和支援家紡産業的發展,先後六次將市場加以擴建,總投資6億多元。

  經過30多年發展,疊石橋家紡産業已從傳統手工藝、普通縫紉機生産,現在已發展形成“産業鏈條完整、公共服務優質、功能配套健全”的超級家紡産業集群,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大國重器,馳騁“深藍”。

  今年6月8日,各地高考如火如荼的進行之中,而停泊在啟東的造島神器“天鯤號”迎來海試大考。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6月8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駛離碼頭,經由長江口北角開往浙江花鳥山海域進行為期3天的海試。

  這次出境,“天鯤號”的動力系統和推進系統等將首次接受海洋環境的“深藍”挑戰,向著成為真正的疏浚利器邁出關鍵一步。

  2017年11月3日,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資並聯合設計,上海振華啟東造船廠建造的6600kW絞刀功率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成功下水。

  將“天鯤號”稱為頭號“造島神器”,並不為過。

  天航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天鯤號”融合了當前世界最新科技,各項性能指標均超過現役亞洲第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號”。

  此前被網民稱作“造島神器”、亞洲第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的“天鯨號”,是由天航局投資,上海交通大學與德國企業共同承擔設計。“天鯨號”在執行吹填作業時,能以每小時45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遠6000米外。

  而“天鯤號”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掘深度可達35米,能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000米的地方。

  不僅如此,該船還配置通用、黏土、挖岩及重型挖岩4種不同類型的絞刀,相比于老大哥“天鯨號”,可以開挖海底硬度更高的岩石。

  “天鯤號”的工作效率到底有多高?該船監造組船體工程師孔凡震向澎湃新聞做了形象生動的解釋:“假如使用‘天鯤號’挖掘填滿一座‘水立方’,功率最大的情況下只需要6天半時間。”

  天鯤號在南通的組裝建造,是當地船舶海工産業發展的一個側影。

  啟東濱江臨海,江海岸線尤為豐富。為充分利用沿江岸線的優勢資源、平均水深8米可建造5—10萬噸級大型船隻的港口碼頭資源以及縱深1—2.5公里的腹地資源,2011年成立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

  作為國家船舶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南通船舶産業約佔全國市場份額的1/10,海工裝備佔全國市場1/3,正加快船舶産業向高技術綠色船舶、海工關鍵技術研發、特種海洋工程船等領域邁進。

  南通電子資訊産業在整合電路封裝測試等多個細分領域全國領先,設立了100億元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發展基金,重點開發引進智慧終端及晶片、大型積體電路、新型電子元器件等産品和技術。下一步,南通市將著眼推動産業鏈深度融合,將上海的創新優勢、平臺優勢與南通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深度互補。

  但是,挑戰仍然存在。

  據南通市統計局公開資訊,2018年上半年,“3+3”産業完成産值4248.3億元。電子資訊産業、新材料産業、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産業、智慧裝備産業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船舶海工産業、高端紡織産業增長較緩。

  如何解決産業面臨的困境?南通走出了多條路。打造人才聚集地,就是其中之一。

  築巢引鳳打造創新南通

  經濟發展,人才為先。

  近些年來,南通市大力弘揚“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吸引人才動作不斷,江海英才計劃、産業人才發展312行動計劃等人才政策紛紛出爐。

  中央創新區是南通積極策應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打造揚子江城市群協同創新示範區和上海“北大門”的重要舉措,也是南通培育現代産 業創新體系、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現實需要。根據規劃,這裡將建設科創、文創、醫學、會展“四大中心”,聚力創新、聚攏人才、聚焦産業,建設南通版“科創特區”。

  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和科創項目落戶,中央創新區建立100億科創基(資)金和建設100萬平米人才公寓,全力扶持創新創業主體發展,保障人才在中央創新區安居樂 業。目前已有3家頂尖國字頭科研院所、2個高端院士團隊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50多個包括世界 500強、院士和千人計劃專家、上市公司在內的重大項目也在洽談之中。

  時間回到2015年。當時還在上海交通大學讀研究生的彭冬,看到智慧建築國際創業大賽的宣傳以後帶著自己的技術和團隊來到南通。

  彭冬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南通開發區為我們提供廠房、辦公室、人才公寓,可免費使用3年,為創業人才提供購房補貼。我們7人團隊中將有包括外籍教授在內的5人在南通定居。”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今年6月15日舉辦的南通市江海英才創業周大會上,南通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徐惠民在介紹南通市的人才政策時提到,“深入實施高端人才引領、青年人才倍增、通籍英才歸雁、高技能人才培育”四大計劃,制定出臺“人才八條”以及22個配套辦法和實施細則,並且在創業扶持、項目補助上也為項目落戶南通提供了很多的優惠政策。

  “跨江融合、接軌上海”是南通市未來五年的戰略目標。

  南通與上海僅一江之隔,江海交會,是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目前正在全力準備承接上海的産業轉移。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偉在此前向澎湃新聞表示,南通和上海産業對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將上海的落後産業轉移到南通去,而應使南通成為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産業支撐腹地。

  “在理念上要正確認識,南通對接上海不應該是簡單地將上海的落後産業轉移到南通,而是應使南通成為上海城市功能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南通目前所做的人才、産業、交通上的準備,將為承接上海的産業轉移打下基礎。”李偉説道。

  通江達海,南通的發展精神在於勇立潮頭。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