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下“繡花”功夫,破解停車難

2021-11-12 09:2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下“繡花”功夫,破解停車難(體驗新時代追夢人“急難愁盼這樣解決”)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關係群眾切身利益,映射百姓民生福祉。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出實招辦實事,著力解決群眾的煩心事、基層的困難事。“體驗”欄目推出“急難愁盼這樣解決”系列報道,聚焦“停車難”“入園難”“看病難”等群眾關心的問題,研究破解之道、探索有益經驗,敬請關注。

  已入深秋,但江南的夜晚依然溫暖。晚上9點多,在江蘇省蘇州市市區工作的金榮加完班開車回家。汽車一路穿過萬家燈火,回到吳江經開區江陵街道西湖社區的花港小區。此刻這裡正是最熱鬧的時候——小區內部的商業街兩旁,服裝店、小吃店、水果店人來人往,馬路牙子上一輛輛流動攤販車延續著市井生活的煙火氣。

  往常這個時候,小區裏早沒了停車位。金榮卻不慌不忙,先在農貿市場旁停車買了一份夜宵,然後從容拐進小區北側一個剛開放的臨時停車場。

  掃碼、停車、回家,一切順利!

  “以前晚上10點多回家,最發愁的就是停車位,常常在小區裏繞了一圈又一圈,就是找不到地方停。實在沒轍,我就把車停在人家關了的店舖門口,往往睡不了幾個小時,天剛亮就被叫去挪車。”今昔對比,金榮笑得開心。

  區位特殊,需求多元,停車交織民生事

  花港小區,過去叫作花港村。隨著國家級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壯大,外來人口越來越多。

  西湖社區黨委副書記、原花港村村委會主任趙平原攤開地圖:這裡與上海、浙江隔水相望,外來租客來自四面八方。在這個2000年建成的老小區中,住了500多名居民和8000多名外來打工者。小區內的商業街及流動攤販車,又額外吸引了附近廠區5000多名職工來此消費。

  隨著經濟條件的提升,不少居民購買了汽車。“小區建成之初不到10輛車,根本沒有規劃停車問題。誰想到2019年就超過800輛。”趙平原很是頭疼。

  不只如此——居民中有攤販120多戶,近200輛擺攤車也要和小汽車“搶車位”;老小區原本停車不收費,吸引著周邊商品房小區的居民,每天還有200多輛外來車停進來。

  社區居民李文成平常在夜市擺攤,記不清多少次為停車的事和鄰居吵架,不是自己的小車被別的擺攤車剮蹭了,就是自己的擺攤車剮蹭了別人的小車。無數個像金榮一樣的居民,在好多個加班的夜裏,轉了幾圈也找不到泊車之地。小區外九龍路雙向機非混合兩車道上,不寬的路面一天晚上竟被100多輛違停小汽車堵得水泄不通……

  向內挖潛,盤活存量,螺螄殼裏做道場

  停車難,日益困擾著花港小區的居民,成為群眾反映強烈、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實事。

  2019年,江陵街道實行社區化管理,花港村改名為花港小區,由新成立的西湖社區管轄。趙平原的崗位調到了社區,他從停車矛盾最為嚴重的花港小區破題。

  通過招標設計重新規劃停車位,將亂堆亂放的公共區域充分利用,改建損毀嚴重的綠化帶為生態泊位……應劃盡劃後,空間依然有限。花港小區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

  趙平原領著記者來到小區中部,一條小河的西面分佈著50個停車位。“原來可不是這樣。”趙平原掏出手機,翻出以前的老照片:破舊的彩鋼板房子排成一溜,垃圾滿地。這裡原是一處農民自發形成的果蔬交易點,去年因衛生防疫不達標拆除後,正好變身成為停車場。

  再往北走,一片約1500平方米的空地上劃著白線,隔出60多個停車位。“這裡嘛,原來是居民辦紅白喜事的場地,不可能天天辦事,我們就規劃出來,辦事時提前把車挪走,支起帳篷擺酒席,不辦事就供停車使用。”

  小區東西兩頭,是物業安保的崗亭。2019年起,花港小區引進物業、增設道閘,管住“不該停的車”,管好“該停的車”。

  “通過經濟杠桿來管理。”小區物業經理陸培生介紹,原來小區停車不收費,結果哪兒的車都往裏停,加劇了擁堵。適當收取費用後,換來更好的停車環境,居民們都表示可以接受。部分租戶考慮到實際情況,選擇了理性購車。

  小區人口流動性大,設固定停車位不便當,陸培生還兼任引導員和調解員。記者夜訪花港小區,看到陸培生不時拿起對講機,跟各崗亭聯繫,幫助晚歸的居民尋找可以停車的邊邊角角。

  精細治理,撬動增量,多方聯手建機制

  花港小區的“停車難”,除了小汽車數量增長迅速,還與進出小區的近200輛流動擺攤車交織在一起。

  “從執法依據看,這些擺攤車最終是要取締的。但在江陵街道這樣的人口凈流入地區,現階段有其存在的剛需。”江陵街道分管綜合執法的副主任張淩健説,對多元生活形態和消費習慣的包容,也是文明城市治理的題中之義。

  今年初,西湖社區就進一步解決停車難題向上級部門求助,很快得到了回應。吳江經開區建設局招投標管理科科長吳壽洪介紹,小區北側有一家升級入園的工廠,騰退出17畝土地,在明確規劃用途前,可用來修建臨時停車場。

  記者走進這個約2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內部設置了73個停車位,日常停放著不少車輛;一墻之隔是360平方米的擺攤車臨時停放點,排水管道、夜間照明、保安看管一應俱全。吳壽洪説,未來將逐步設計成白天停車、夜間擺攤的固定場所,進一步減輕小區停車壓力。

  臨時可以停車,長期如何保障?記者了解到,吳江區計劃根據周邊實際,規劃不少於現有車位的公共停車場。“隨著生活水準提高,汽車保有量還將持續增長。著眼長遠,需建立長效機制,實現精細治理、城市更新。”吳江區委常委、吳江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王牟介紹,正在全區應用的“樂泊吳江”智慧停車系統,能整合調動所有公共及臨時停車位,將社區停車需求接入後,可尋求附近更靈活的資源配置方式;還可借助跨部門平臺,在社區居民與周邊商圈之間搭建資源共用的橋梁。

  好消息一個個傳來,難題一項項破解,金榮和李文成們,將在這人間煙火裏,踏踏實實地奔向一個個好日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