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將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 築好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2021-11-11 09:03: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將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 築好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教育方式中開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在孩子性格、習慣以及世界觀的形成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事關社會、民族和國家的未來。

  胡維芳

  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

  該法明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家庭教育,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援和服務。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端,對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標誌著我國家庭教育從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

  家庭教育是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該法規定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等。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個體成長和發展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教育方式中開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在孩子性格、習慣以及世界觀的形成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補充和延伸,事關社會、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胡維芳教授説。

  胡維芳告訴記者,家長是孩子的終生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事實上,我國的家庭教育在觀念和方式上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教而不當現象,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家長教育理念不夠科學、家庭教育環境不夠和諧以及家長自身存在心理問題等。”胡維芳説,家庭教育的學校化傾向也越來越嚴重,成了學校教育的附庸或延伸。許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分數,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道德人格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等。

  一些家長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自尊心,動不動就對其加以訓斥,甚至採取“棍棒式”教育,往往導致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殘,抹殺了孩子的個性和創造精神,造成家庭教育中文化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嚴重不平衡。

  “由於家庭教育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許多過時甚至錯誤的家教理論仍是家長的‘信條’。而大多數家長對正確的教育理論,包括我國傳統家教理論精華以及國內外最新的科學家教理論,都知之甚少。”胡維芳説。

  不懂兒童心理造成家庭教育誤區

  相關法律界人士介紹,在立法前,一些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存在誤區和盲區,對於“家庭教育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知之甚少,導致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終落實在教育經費的投入和課外技能愛好的培養上,家庭教育的職能作用越來越出現偏差。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影響人心理髮展的因素中,學校因素起主導作用,但家庭環境因素起決定作用,尤其是家長的教養方式。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提出了教養方式的3種理想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和寬容型。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員邁克比和馬丁認為,鮑姆林德提出的3種教養方式包含親子互動的兩個維度:回應與要求。以這兩個教養維度進行交叉分類,可以得到教養方式的4種理想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寬容型和忽視型。

  胡維芳告訴記者,權威型家長既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又會堅持以既定的標準要求和管教孩子;專制型家長缺乏與孩子的溝通,當孩子違背家長的要求時,他們更傾向於通過懲罰或強迫的方式要求孩子服從自己,而不是像權威型家長那樣與孩子進行溝通和解釋,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性或獨立性;寬容型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語言溝通,他們並不要求孩子服從某種既定的規則,更強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調節;忽視型家長更關注自己的需要,對孩子既沒有嚴格的要求,又缺乏積極的回應和溝通。

  相關專家認為,當下我國家庭教育存在著一些誤區,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懂兒童的心理髮展規律正是原因之一。有效教育必須建立在遵循教育對象心理髮展的基礎上。

  因此,父母需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在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真正承擔起家長的職責,因為一旦錯過孩子成長的“拔節孕穗”期,再想亡羊補牢,效果往往也不佳。

  日前,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對1149名未成年人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7%的受訪家長在家庭教育上困惑很多,94.7%的受訪家長期待《家庭教育促進法》能幫助自己緩解教育焦慮。

  加快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記者了解到,在《家庭教育促進法》審議通過之前,我國對於家庭教育從來沒有確立過專門的法律。千百年來,家庭教育一直是法律的空白之地,而這部《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創了中國歷史的先河。

  該法中明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責任包括遵循未成年人成長規律,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應當與中小學校、幼兒園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社區密切配合,積極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和實踐活動;父母分居或者離異,應當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責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絕或者怠于履行;依法委託他人照護未成年人,應當定期了解未成年人學習、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況,與被委託人共同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等。

  值得關注的是,該法除明確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不正確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的法律後果外,還規定公檢法機關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未成年人存在嚴重不良行為或者實施犯罪行為的,要根據情況對監護人予以訓誡,並可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同時,《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要保證未成年人營養均衡、科學運動、睡眠充足、身心愉悅,引導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也就是説,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相關專家建議,首先要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準。家庭教育能力的提高,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以往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採用專制型教養方式和忽視型教養方式的家長更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準,採用專制型教養方式的家長應全面關注孩子成長,採用忽視型教養方式的家長應提升對子女教育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

  家長對孩子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如果期望值背離了社會需要或孩子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特別是期望值過高,那將會直接影響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長。

  學校教師需要專門的培養和培訓,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家長,也應接受應有的教育和培訓,尤其是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從而做到在家庭教育中了解並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

  此外,學校也要與家長合作,幫其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青少年中存在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究其原因都與家庭和學校合作不暢密切相關。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對專制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加強關愛,幫助其疏導心理壓力;應對忽視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加強關注,在學業上給予幫扶。

  教育界相關專家還提出,要加快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該服務體系必須以兒童青少年為中心,尊重其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向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滿足家長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建立家庭教育學科理論體系,探索家庭教育內在機制與規律,加快構建家庭教育的科學研究範式與理論體系,加快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學科體系,並切實提高家庭教育的學科地位,科學設置家庭教育課程體系,發揮家庭教育的真正作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