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不拘一格降人才 摘下有色眼鏡看“第一學歷”

2021-11-11 09:03:00
來源:半月談
字號

  摘下有色眼鏡看“第一學歷”

  半月談評論員 梁建強

  部分單位招聘時把“第一學歷”作為首要門檻;一些企業在招聘時以“第一學歷”來劃分“優先等級”,有的甚至明確提出“本科非‘985’‘211’高校畢業生不招”……又是一年招聘季,關於“第一學歷”的討論一度成為熱點話題,受到公眾關注。

  時下,招聘中所指的“第一學歷”,往往是指高等教育階段所取得的最初學歷。圍繞“第一學歷”,究竟是非全日制還是全日制、是專科還是本科、是普通高校還是“985”“211”學校,成為部分招聘單位直接的評價取捨標準。

  當這些都成為“硬性要求”,無論求職者取得“第一學歷”之後,是否選擇了“專升本”,是否攻讀了碩士或者博士,以及後續考入的是否名校,在篩選時都成了無足輕重的考慮因素。由此,“學歷偏見”衍生出“學歷歧視”,大量求職者在簡歷篩選階段折戟,錯失進一步證明自己個人能力的機會。

  部分招聘方過於強調高等教育階段最初取得的學歷,除了帶來“學歷偏見”,也加劇了學子的“名校情結”。當個人日後付出許多努力仍難以抵消“第一學歷”帶來的影響時,催生的是更多人對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刻板印象,增多的是對選擇職業教育、普通高校的憂慮,加劇的是教育內卷化的趨勢。為了獲得更為理想的“第一學歷”,“高分復讀為名校”“高職院校含金量受質疑”等現象接連出現。

  圍繞對“第一學歷”的爭議,教育部門進行了權威回應。有網友向教育部提問:“請問專升本(非成人高招專升本)畢業後的第一學歷是專科還是本科?”教育部官網的答覆是: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我們在管理過程中所説“學歷”通常指的是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學歷。

  權威部門的態度是明確的,即在正式的學歷體系中,並不存在“第一學歷”之説。“第一學歷”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主要是因為部分招聘單位面對人數眾多的求職者時,為降低識人辨人成本,人為設定特殊的篩選門檻。毫無疑問,這種“學歷歧視”需要被摒棄,招聘條件中不應設定“第一學歷”的門檻。對此,黨政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在招聘中尤鬚髮揮表率作用。

  人生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長距離的馬拉松,求學的過程,只是人生中的一段又一段經歷。學歷不過是每一段學習征程中的階段性所得,只能作為特定階段的評價參考之一。學習的目的,關鍵在於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破解難題的能力。正如我們不能用馬拉松途中經過的第一個打卡點的速度,來判定最終冠軍的歸屬一樣,評定一個人的學習所得、個人能力,也必須破除“唯第一學歷論”。畢竟,每個人在不同學習階段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都應該得到認可與尊重。

  同時也應看到,部分招聘單位對於“第一學歷”的執唸有其土壤,很難一朝破除。受困于“第一學歷”的人,對此不必過於糾結,更不必自我設限、自我放棄。“第一學歷”或許是個“敲門磚”,但後續發展到底如何與之關係不大。如果只有學歷,沒有能力,最終還是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所以不妨看淡“第一學歷”,在工作、求學中不斷提升自己更為關鍵。而“第一學歷”是名校的人,也不應因此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否則,即使起點令人羨慕,也未必最終演繹出彩人生。

  總之,一紙證書,不應成為歧視的緣起;個人能力,從來不和“第一學歷”畫等號。不拘一格降人才,全社會都須摘下有色眼鏡,理性看待“第一學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