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良: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在“一國”,而不是“兩制”
日前,由寧波市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主辦、主題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圓桌論壇在寧波大學舉行。香港“中評社”29日發表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國臺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海良在上述論壇上就“新形勢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要義與作為”的看法和觀點。
王海良認為,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對臺重要講話的重大意義在於,處在新時代這個關鍵歷史方位上的中國共産黨,責無旁貸地要推進祖國統一這一偉大歷史任務。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化多端、戰略機遇期或有或無,都不能改變民族大義的要求,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的完全統一。為此,作為探索和平統一實踐的新路徑,習近平向兩岸同胞提出了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邀請臺灣各黨派、各團體、各界人士來大陸,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性安排和民族未來進行民主協商,並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都是富有新意和深意的重要倡議和創舉。
應該看到,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是謀求和平統一的路徑和方式,體現了大陸的和平意願與赤誠之心。然而,臺灣方面的反應卻很令人失望,一是臺灣當局斷然拒絕並莽撞反制;二是臺灣社會被“一國兩制”污名化蒙蔽而不加思考。不過,從實質上看,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遭遇的阻力,與其説來自對“兩制”的冷漠,還不如説來自對“一國”的抗拒。絕大部分臺灣民眾當然懂得,在臺灣地區保留既有制度及各項權利和利益,是他們所需要和歡迎的。但在這之外,在“國家”層面上,還有他們心裏不願割捨的、被他們稱作尊嚴的東西,儘管它既有極大的局限性,又有相當的虛幻性,是個很空洞、很縹緲、有爭議的象徵。所以,我們可以説,海峽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在“一國”,而不是“兩制”。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探索時,首先必須進行方案的充分設計,就是做好頂層設計。這個設計要能夠妥善地解決“一國”落地的問題,即充分提供廣大臺灣同胞參與國家事務和國家發展、認同國家架構和國家方向、分享國家成就和國家榮譽的空間和條件。只要這個頂層設計做好了,又與臺灣各界充分協商,並吸收各方面意見建議,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完美可行的方案。
另一方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現在正在做、要做好、不斷改進的要務,尤其是在民進黨控制臺灣的情況下,需要做更大的努力。民進黨破壞了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因而改變了臺海現狀,現階段兩岸融合發展只能是臺灣同胞來大陸融合與發展。民進黨還千方百計地阻撓臺灣各界人士來大陸進行民主協商。面對大陸融合發展與民主協商雙輪並舉之策,民進黨當局變得不擇手段甚至喪心病狂了,表明它對這兩件事情十分畏懼、惶恐不安。但大陸並沒有也不會因此而改變和平統一這個大方向。因此,在推進和平統一的過程中,只能在融合發展方式、創造有利於“和統”條件上下功夫,實際上就是跳出臺灣島內政治紛爭,來做好兩岸民間交流與融合發展工作。臺灣同胞的整體改變一定從來大陸的同胞群體的改變開始。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出發,人民的統一是根本上的統一,也是兩岸同胞在大陸的預統一。這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潮流。
王海良指出,對於兩岸融合發展,現階段可以做的事情並不少。首先,總體上有一個不斷深化、優化升級的任務,這主要靠中央決策和推出新的優惠政策,應該説還有不小空間。其次,大陸各地、各部門、各個行業可根據臺灣同胞的需求,從同等待遇政策制定、工作對接等方面滿足其大陸工作與生活方面的便捷化、具體服務過程中的細緻化、臺胞群體社會融入的社會化。這方面的工作直接面對臺胞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具體環節,感受度最高,決不可忽視。復次,要特別重視兩岸青年的融合發展,為最需要幫助的臺灣青年在大陸平穩落地、融入年輕人群體、順利工作學習發展、愉快地生活創造必要條件、良好環境和可觀願景。再者,各地、各部門、各相關研究單位和專業智庫要對融合發展情況進行跟蹤觀察和科學評估,以便推動融合發展的改進。最後,各地在進行具體政策設計時,要緊密結合地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及臺胞的多元需求,做到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做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