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黨朝勝:臺灣深陷窮與亂的惡性迴圈

2017-07-19 10: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針對島內媒體近日的消息,深圳財政收入早在2015年即已超過臺灣。華廣網19日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黨朝勝的評論文章指出,往日號稱“錢淹腳目”的臺灣,為何在20多年裏輸得這麼慘?深究其因,都是“臺獨”惹禍,讓臺灣陷入亂與窮的死迴圈。眾所週知,臺灣經濟是典型的“淺碟子經濟”,兩頭在外,資本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要“走出去”,這本是條雙贏之路。然而,臺灣經濟“走出去”是被“臺獨”逼的,且是經第三地“悄悄出走”,當然不能反哺島內。而今蔡當局依然如此固執,看來臺灣還會繼續窮下去、亂下去,並最終形成窮與亂的惡性迴圈。

  全文內容如下:

  島內媒體近日消息稱,深圳財政收入早在2015年即已超過臺灣。按其提供數據計算,深圳2015年財政收入約7200億人民幣,臺灣2015年財政收入折合人民幣僅5740億。往日號稱“錢淹腳目”的臺灣,為何在20多年裏輸得這麼慘?深究其因,都是“臺獨”惹禍,讓臺灣陷入亂與窮的死迴圈。

  一、臺灣變窮已成趨勢

  臺灣經濟曾以連續高速增長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但經過近30年的折騰,臺灣經濟已榮景不再,甚至可用越來越窮描述。以下幾組數據就很能説明問題:

  一是GDP增長緩慢。按美元計算,1990年臺灣GDP為1700億美元,2016年5287億美元,僅增長2倍多。若將兩岸進行對比,大陸GDP同期增長近29倍,1990年臺灣GDP約相當於大陸的43.8%,但到2015年僅約4.7%。若納入省市排名,臺灣在全國僅能排名第六。

  二是臺當局債務增長迅速。數據顯示,1990年臺當局債務僅約1900億新台幣,2016年約5.3兆新台幣,增加超過26倍,每人平均負債23.2萬元新台幣,按目前還債速度,需87.9年才能還完。若加上潛在負債17.7兆新台幣,則達每人平均75.5萬元新台幣。

  三是經濟增速低迷常態化。1960年到1990年,臺灣經濟增速超過10%是常態,1990年到2000年中速增長是常態。2000年之後進入低速增長期,有時甚至為避免負增長,“保一”、“保二”成為施政努力方向。

  四是社會分配不公嚴重。據臺媒消息,當前全臺收入排名前5%,拿走全臺31%所得;全體受雇者中月薪不到2萬新台幣者53.4萬人,佔6%;不到3萬者335萬,佔37.9%,不到4萬者602萬,佔68%,即近7成上班族月薪不到4萬元新台幣。

  五是實際工資收入長期停滯。臺“主計總處”數據,2016年島內受雇者實質總薪降0.77%,衡量購買力的每月實質總薪資4.6萬餘新台幣,不及2000年水準,倒退16年。島內媒體斷言,受“一例一休”影響,今年島內勞工的薪資將更少。

  六是青年貧困現象嚴重。島內媒體消息,當前島內畢業生初入職工資扣除物價因素後,僅與1990年代末相同。臺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約41%畢業生有貸款,平均負債超過20萬新台幣,而企業願提供的薪酬僅約2.8萬。

  從全球範圍看,任何經濟體的增速都有高有低,甚至難免短時負增長,但總體呈現週期性波動(多為“V”型或“U”型),且長期趨勢總體向上,增速圖若呈“L”型則被譽為失敗經濟體。上述數據表明,臺灣經濟從1990年尤其是2000年以來,實可稱為“失敗經濟體”。臺灣正在變得越來越窮!

  二、臺灣經濟因“亂”而“窮”

  臺“行政院長”林全日前受訪時稱,9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很多産業外移大陸與東南亞,導致臺灣即使經濟成長率提高也未必改善就業狀況,進而造成臺灣薪資偏低、社會分配不平衡。顯然,林企圖以表像掩蓋真相,且極力回避臺灣産業外移、臺灣趨窮的真正原因,即“臺獨”干擾。

  眾所週知,臺灣經濟是典型的“淺碟子經濟”,兩頭在外,資本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要“走出去”,這本是條雙贏之路。與臺灣經濟形態類似、同屬“四小龍”的韓國、香港、新加坡都受惠於此。然而,臺灣經濟“走出去”是被“臺獨”逼的,且是經第三地“悄悄出走”,當然不能反哺島內,島內産業升級與民眾福祉自然受到嚴重影響。

  80年代後期,臺灣經濟發展遇到結構性瓶頸,而大陸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給臺提供了巨大機遇。當時,島內産學界普遍認為“臺灣經濟腹地在大陸”,李登輝也有此類表態,臺商首波“大陸熱”由此出現。若能按上述理念推行必然兩岸雙贏,臺灣經濟新榮景可期。但李登輝基於“臺獨”分裂思維,于1993年初推出“南進政策”(後改稱“南向政策”)以減緩臺商投資大陸步伐,但現實立即證明“此路不通”。1995年初臺“行政部門”結合臺灣實情推出“亞太營運中心”,選定製造、海運、空運、金融、電信、媒體等6大專業營運中心,以求讓臺在21世紀以“大自由貿易區”在亞太地區扮演樞紐和中心角色。該規劃一齣臺就被稱為“前瞻性計劃”,只要其中一項落實也能為臺灣創造新機遇。但該計劃實施的前提是兩岸“三通”,李登輝反對“三通”,該方案自然無法推動。1996年下半年,李登輝推出“戒急用忍”嚴控兩岸經貿,讓該規劃徹底泡湯。於是,外企紛紛撤離,島內企業也轉經第三地前往大陸。此後又經陳水扁8年“急獨”,最終導致臺灣産業空洞化、經濟邊緣化。

  2008年馬英九上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代來臨,兩岸簽署系列協議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新局面。開放的兩岸政策不僅為島內引入“經濟活水”,還為臺灣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2008年7月4日大陸旅客正式入島,2010年兩岸簽署ECFA,落實ECFA早收清單;對外事務方面,臺與紐西蘭、新加坡簽署經濟合作協議。臺灣經濟出現向好局面,2010年臺經濟增長率達10.7%。然而,遭受慘敗的民進黨不改阻撓兩岸經濟合作的本性,在全臺掀起大規模社運,而被各界寄予厚望的馬英九在不該模糊、不該妥協、不該姑息、不該放棄的地方都讓步了。最終導致大陸資本入島受限、“服貿”無法生效、“貨貿”未能談成、“自貿區”規劃胎死腹中,臺灣經濟轉型升級,民眾薪資提升的機會再次被浪費,美國媒體也感嘆臺灣“自甘墮落”。

  三、臺灣社會因“窮”而“亂”

  雖然臺灣經濟持續低迷連帶財政收入受損,但許多必需與非必需卻在持續增加。

  一是福利支出。福利支出本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但縱觀全球,基本都會量入為出。但在島內,福利支出(尤其是財政負擔部分)卻成朝野爭奪選票的籌碼。如當初民進黨力推老農津貼,在朝野競爭下,最終從每月3000新台幣飆升到7500。目前,島內福利支出已佔財政總支出的1/5到1/4。

  二是軍購支出。“臺獨”為自我壯膽不斷加大對外軍購,甚至導致政黨將軍購量作為爭奪選票的資本。網上蒐集的不完整數據顯示,1990年以來臺對美軍購總額(含意向)超過650億美元,按當前匯率超過2兆新台幣,另有維護費及對他臺軍購額未算入。

  三是對外事務支出。為在國際場合推行“臺獨”分裂,李登輝、陳水扁沒少當“凱子”。媒體消息,李登輝每年“外交”花費以數十億美元計,1995年李赴美活動前後花銷近1000萬美元。陳水扁“衝撞外交”總量雖不得而知,但僅對美遊説一項每年花費300多萬美元,另有政客與“外交”掮客上下其手貪瀆。

  四是政策浪費。自李登輝始,臺行政團隊壽命都不長,許多重大工程如“四年臺建”、“六年臺建”、“振興方案”等常被中途廢止。因政治鬥爭“核四”被廢,更讓2838億新台幣打水漂。蔡英文執政後為維繫其錯誤路線又是大手筆。為落實“新南向”將企業南引,各部門預算合計達42億新台幣,據傳還有對相關企業的補助,迄今臺企“新南向”投資至少20多億美元。為討好特朗普,蔡還鼓勵臺企赴美投資,屆時島內資金將進一步減少。一年多來,陸客劇減造成觀光業者700多億新台幣損失,為湊人數,觀光部門花大筆費用補助外籍遊客,50人以上旅遊團每人補助超過400新台幣,而高雄市為吸引東南亞、東北亞遊客,每晚補助300新台幣。為提前綁樁,蔡當局推出“前瞻計劃”,預算高達8800多億新台幣,後被至4200億,輿論普遍認為看不見其對經濟的拉抬作用。此外,蔡當局不僅已花55億新台幣購買美國報廢艦艇,還為“潛艦自造”計劃編列數百億預算。

  龐大支出讓臺灣財政捉襟見肘,社會福利瀕臨破産,但民眾還要繼續生活,選舉還需繼續花錢。於是,民進黨以“改革”之名拆東墻補西墻,以“轉型正義”之名扣押國民黨及其附隨組織的“不當黨産”,導致朝野對立加劇;為兌現修改“勞基法”承諾,強推“一例一休”立法,讓勞資雙輸;為兌現“年金改革”承諾,強行“立法”大幅削弱“軍公教”人員退休金,雖暫緩養老金破産,卻讓臺當局失信,並將擴大貧窮階層。蔡當局所作所為動了普通百姓的奶酪,必然引發更大動蕩。蔡執政以來,島內民眾一波波走上街頭,蔡英文民調急劇下挫,以至民進黨內有人開始公開挑戰蔡英文,著手準備2020“大選”,民進黨內部也開始亂了起來。

  早在1990年代中期,島內媒體便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灣經濟問題的癥結不在於經濟因素,而在於非經濟因素”,包括政黨惡鬥、行政效率低下、“法制”不足、治安惡化、社運不成熟、兩岸關係等。20多年過去了,上述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的干擾依舊,甚至不斷惡化。郭臺銘日前就公開表態,除非必要不考慮到臺灣投資。或許,這也正是蔡所期待的,其競選政見就是強調就業與分配而不重視投資。只不過,沒投資就難實施經濟轉型升級,更難以增加收入與就業。看來臺灣還會繼續窮下去、亂下去,並最終形成窮與亂的惡性迴圈。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