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新南向政策”無法主導臺商投資去向

2016-06-07 07: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分析指出,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以“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為出發點,是政治考慮,不是經濟考慮,很難達成預期的“南向”目標,最後還是會以失敗告終,“新南向政策”無法主導臺商的投資去向。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當局提出“新南向政策”並積極推動,受到各界關注,也引起很大爭議。“新南向政策”的問題不在南向本身,而是南向背後的政治思維與政治考慮,均與分散臺商在大陸投資、削弱兩岸經貿關係密切相關。

  就企業或臺商角度而言,只要能夠賺錢與發展,不論西進南向北上,去何處投資與經商都不是問題。民進黨當局是否推動南向,不會影響臺商對投資地的選擇。客觀上來説,臺灣周邊的重要經濟體或經濟圈,如東南亞、中國大陸、日本與美國等,均是臺商投資的目的地,其中,東南亞一直是臺商對外投資的重要選擇,與臺當局的“南向政策”導向並無直接關係。據臺灣“經濟部”資料,到目前(2016年6月),臺灣對外五大投資案(單一投資額均超過20億美元,不包括大陸),2個在新加坡(聯發科與聯電),1個在越南(中鋼與台塑合作),1個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臺積電,實際投資地在大陸),1個在日本(鴻海),可以説主要集中在東南亞與東亞地區。

  長期以來,臺灣一直在西進大陸與南進東南亞問題上進行政治博弈,核心是希望臺商投資東南亞,經營東南亞,以分散臺商對大陸的投資,防止海峽兩岸更緊密的經貿關係發展。顯然,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是李扁“南向政策”政治思維的延續,不同的是,蔡英文將南向地區擴大到南亞,範圍從經商擴大到文化教育。

  儘管臺灣自李登輝執政就開啟了一波接一波的南向戰略,但這與臺商是否南進發展並無直接關係。1993年7月,依據李登輝的“南向政策”規劃,一年後臺灣經濟主管部門通過“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鼓勵臺商轉進東南亞。然而,這次“南向政策”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稍後從東南亞蔓延的金融危機讓許多當地臺商血本無歸,與此同時,臺商開始大舉西進。2000年初民進黨上臺後,重啟“南進戰略”,陳水扁在2002年7月舉行的“亞洲臺灣商會”上表示,大陸市場不過是臺灣全球佈局的一部分,希望臺商要致力於東南亞投資,臺當局將以政策默契配合,作臺商後盾。然而,這時正是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臺當局的“南向政策”無法阻擋臺商西進潮,而且東南亞方向臺商有明顯的減少態勢。只是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轉型與營商環境的變化,工資、土地成本上漲,臺商才開始重新進行區域投資佈局,部分轉向東南亞。其中,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簽署,臺商也希望搭上這難得的機會,於是加快了東南亞投資。可見,近8年馬英九執政時期,並沒有所謂的“南向政策”,但臺商還是重新選擇赴東南亞投資,這顯然是市場作用的結果,是臺商區域投資佈局經營策略選擇的結果,與臺灣當局的區域政策無太大關係。

  事實證明,臺商西進還是南向,不是臺灣當局的政治意志與政策導向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市場與經濟因素決定。如果只作政治決定、政治考慮,只是為了分散臺商對大陸投資、削弱兩岸經貿關係,就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必會導致失敗。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以“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為出發點,是政治考慮,不是經濟考慮,很難達成預期的“南向”目標,最後還是會以失敗告終。未來臺商投資佈局與發展,依然會根據企業的發展策略、産業特性、市場前景與當地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決定投資去向,這不是簡單的政治決策與不切實際的政策主導所能改變的。(王建民,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