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解讀“習馬會”為何無關臺灣選舉

2015-11-08 12: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1月7日,習近平和馬英九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在新加坡會面,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由於“習馬會”適值2016年臺灣“二合一選舉”前夕,因此有些島內媒體從影響臺灣選舉的角度進行分析,但這無疑嚴重低估了“習馬會”的歷史意義。

  第一,“習馬會”的兩岸關係性質。“習馬會”作為全球矚目的大事,其影響必然是複雜的,其中包括對島內政局的影響。但就“習馬會”本身而言,其基本性質應是兩岸關係。從“習馬會”的主體看,是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是兩岸關係的兩個主體進行的會談,不是島內政治行為體之間的會談,更不是國際關係行為體之間的會晤。從“習馬會”的議題來看,雙方談的主要是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包括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方式、原則等等,也包括互設辦事機構、臺灣參與亞投行等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具體事務。從各界反應看,普遍將其解讀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里程碑,而非共産黨和國民黨的陰謀論。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特別指出,大陸不介入臺灣選舉。馬英九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多次談到,“習馬會”不是為個人歷史定位,不是為了選舉,而是為了臺灣的未來和下一代。

  第二,大陸對臺政策的戰略性質。如上所述,大陸之所以願意舉行“習馬會”,絕不是因為要影響臺灣的選舉,而是從長遠的對臺戰略的角度進行決策。具體而言,是指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節點,一方面總結過去七年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的成果、經驗和啟示,另一方面闡述大陸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底線和期許。

  “兩岸關係處於重要節點”,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提出的重要論斷,是指隨著島內政局的行將變化,尤其是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很有可能在明年的選舉中上臺執政,兩岸關係面臨方向和道路選擇。是繼續過去七年多的和平發展道路,還是重回2000年至2008年期間兩岸對立對抗的老路?是臺灣民眾最為現實和迫切的選擇。毫無疑問,和平發展是兩岸民眾的現實需求,也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即使是蔡英文,也清楚地明白這一點,因此提出了“維持現狀”的主張。但是,現狀的維持並不是沒有任何前提和基礎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因此,大陸和國民黨當局需要進一步重申“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性作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是“習馬會”舉行的前提,更是“習馬會”的主軸和成果。

  第三,臺灣選舉的不可預測性質。實事求是地講,臺灣選舉往往一波三折,極難預測。不論是全臺性的選舉,還是地方性選舉,經常出現與外界預期不一致的情況。影響臺灣選舉的因素是多樣的,包括島內經濟形勢、藍綠實力對比、選戰操作策略、兩岸關係發展等。也就是説,兩岸關係並非臺灣選舉的最終決定因素。此外,在媒體高度發達的臺灣社會中,任何事件都會被仔細放大解讀,最終會發酵成為何種狀態,也具有不可測性。很多事情往往立意良好,但在媒體的炒作下,最終卻取得反效果。可以説,任何企圖影響臺灣選舉的動作都需要三思而後行。

  總之,“習馬會”的意義和影響應從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的角度進行評估,而不是在於島內一場選舉的成敗和一時的利益得失。(作者:張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