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解讀“習馬會”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三大意義

2015-11-07 08: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經過各方妥善安排,習近平馬英九7日在新加坡舉行會晤。作為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習馬會”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開啟新的契機,注入新的動力,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將把兩岸人員交流的層級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

  1949年以來,兩岸人員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漸累積,不斷由量變走向質變,而其標誌性事件則是2013年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首次正式會晤。此後,兩岸高層人員交流逐漸向機制化和制度化方向邁進,並且取得了豐碩成果,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

  而此次“習馬會”的順利舉行,則意味著兩岸人員交流的層級又將邁入一個新的高度,不但在過去六十餘年的歷史中前所未有,而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很難被超越。“習馬會”的舉行,不僅具有巨大的象徵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質內涵。兩岸最高層領導人通過當面會晤,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增信釋疑,防止和減少不必要的誤判,推動兩岸關係在正確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二、將進一步夯實兩岸政治互信的根基

  “習馬會”能夠得以成行,具有多種原因,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雙方都毫不動搖地堅持了“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政治互信。“習馬會”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向外界昭示著,“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各項交流特別是高層互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礎。只要具備這一基礎,雙方在許多重大議題上都可以談,都可以做出妥善安排。例如,此次“習馬會”是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的,這本身就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做出的務實安排。

  因而,“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政治互信的根基和命脈所在。“習馬會”的舉行,無疑可以進一步夯實這一根基。同時,“習馬會”的重要外溢效應還在於,它説明,在“一個中國”原則的根本前提下,兩岸任何安排和進展都是有可能的,包括兩岸領導人的會晤。但如果缺乏這一根本前提,則會出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局面,不但兩岸高層人員的交流會被迫停擺,就是兩岸一些層級較低的事務性協商也有可能被中斷。這對於目前依然死守著“臺獨黨綱”,不願意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民進黨而言,應該會有一定的警醒意義。

  三、將有效延續兩岸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

  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逐漸邁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和大發展的新階段,兩岸在經濟交流、文化互動和人員往來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毋庸置疑,2014年島內所謂“太陽花運動”爆發後,兩岸關係也開始面臨一些新問題與新挑戰。例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然早在兩年多前就已經簽署,但至今仍然被“冷凍”在臺灣“立法機構”,無法正常上路,這也給兩岸經濟貿易進一步深化帶來了一定的障礙性因素。

  而“習馬會”的順利舉行,則標誌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更重要的意義則是向外昭示著:儘管兩岸關係目前正面臨著一些困境和難點,儘管未來一段時間內兩岸關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瓶頸和不確定性因素,如至今不願意廢除“臺獨黨綱”的民進黨勢力有可能捲土重來,但在這種種不利的條件面前,兩岸有識之士並沒有任何氣餒,而是一如既往地展現了巨大的決心和定力,竭力推動兩岸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繼續前行。可以樂觀預測,只要兩岸有識之士保持著這份堅定的意願和勇氣,兩岸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就不可能被逆轉。

  簡而言之,作為兩岸分離六十餘年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習馬會”勢將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留下極為璀璨的一頁。同時,作為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全新起點,“習馬會”必將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開啟一個絢麗的樂章。(作者:鐘厚濤,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