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黨朝勝:“習馬會”正當其時、影響深遠

2015-11-05 08: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1月4日,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宣佈,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張並強調,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名義舉行,這是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各界期待已久的“習馬會”終於成行!此消息不僅引起各界震撼,更將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一個新境界。

  一、“習馬會”眾望所歸、水到渠成

  所謂“眾望所歸”,就是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同胞乃至國際社會的多年期待,有關各方也曾多次嘗試。1995年1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俗稱“江八點”)中又倡議早日舉行兩岸領導人見面。近年來,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兩岸政治互信的不斷強化,各界對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期待不斷高漲,甚至一度傳言,雙方已規劃好兩岸領導人在某地(如金門)見面。後雖未實現,卻使各方更加期待。因此,大陸正式宣佈兩岸領導人的見面,實可謂察民意、順民心。

  所謂“水到渠成”,就是兩岸領導人會面應順勢而為,既不能在條件不成熟時強推,以至欲速則不達,也不能在條件已成熟時仍瞻前顧後,以至錯失良機。確實,兩岸領導人會面茲事體大,既不能“為了見面”而不顧一個中國原則,更不能為“創造歷史”而在意“早一天或晚一天”。否則,只會反讓各界失望,甚至給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帶來無窮後患。目前,兩岸雙方經過多年努力,尤其是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歷經7年有餘,已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創造了充分條件。現又經雙方認真細緻週密嚴謹的協商部署,妥善解決相關“技術性問題”,使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水到渠成。

  二、“習馬會”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所謂“名正言順”,就是會面以“兩岸領導人身份舉行”最妥。“習馬會”到底用何種身份一直為各界關心,也有各種建議,包括“主席”對“總統”、“國共兩黨領導人”、“先生”對“先生”、“兩岸領導人”等。然而,“主席”對“總統”與兩岸各自現行法律制度規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符;以“兩黨領導人”見面,除馬不再具國民黨主席身份外,更會窄化會面意義;以“先生”對“先生”則屬“私人”性質,與兩岸領導人首次見面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格局不符,也降低了會面的性質功能。用“兩岸領導人”身份則不僅可避免法律問題和政治困擾,還可讓雙方有更多發揮空間,確為“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

  所謂“師出有名”,就是雙方“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確屬最佳選題。自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全新局面後,成績斐然,兩岸關係也迎來前所未有新局面,但應看到,在7年多的交流過程中,因長期隔離導致的兩岸間的一些政治分歧、心理差距與利益衝突等“深層次”問題逐漸凸顯,且相互交織、掣肘,制約了兩岸關係深化步伐,需要兩岸共尋解決之道。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全體中國人的夙願,已到了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為接近實現的關鍵時刻,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兩岸力量,讓“兩岸同胞攜手共圓中國夢”的蔚然之勢不可逆轉,也需兩岸共同磋商。因此,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交換意見”,確屬最佳選題。

  三、“習馬會”正當其時、影響深遠

  所謂“正當其時”,選擇此時實現兩岸領導人會面確屬最佳時機。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處於重要節點。一方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另一方面,島內局勢發展又給兩岸關係前景增添了些許變數,尤其是島內民眾對2016年“大選”後的兩岸關係走勢有疑慮。在此關鍵時刻,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不僅會讓各界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也讓兩岸關係發展前景有撥雲見日、更上層樓之勢。

  所謂“影響深遠”,就是此次雙方領導人會面將有力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眾所週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原則是,在國家尚未統一前,兩岸共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這是兩岸關係之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宗旨是,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方法是,堅持從中華整體利益高度和歷史發展趨勢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方向,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展”,堅持穩定推進全面發展。可預見,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會談時,必將緊緊圍繞上述議題深入展開,並可預期達成豐碩成果。這是大勢所趨,歷史必然。並且,一旦確定大勢,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無論是誰都不敢逆潮流而動。

  總之,“習馬會”既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又必將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家有幸躬逢盛世,不僅要倍加珍惜,更應預祝順利成功!(作者:黨朝勝,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為台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