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面對經濟新常態 臺商應化壓力為動力

2015-03-16 14: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隨著大陸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各項經濟政策法規有所調整,大陸臺資企業經營開始出現困難。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指出,當前經濟環境下,大陸會繼續關心臺商,支援臺商。臺商應積極面對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面對大陸“依法治國”新趨勢,勇於創新進取,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突圍。

  全文內容如下:

  近期,隨著大陸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各項經濟政策法規有所調整,大陸臺資企業經營開始出現困難,甚至極少數臺企遭遇倒閉。面對這些現象,臺商需要正確認識並對待大陸營商環境,逐步適應經濟新常態,對在大陸的投資經營策略作出新的調整,改變代工模式,加快轉型升級,化壓力為動力,積極尋求突破。

  面對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一些臺商與臺灣學者認為,臺資企業在融資、稅務、環保與政府採購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大陸應加快給予臺商“國民待遇”,以解決臺商經營困難。事實上,臺商在大陸一直享有“超國民待遇”,在土地、稅收等方面有大陸企業享受不到的特別優惠。如今,大陸在經濟改革的同時也加強了法治化建設,逐步縮小企業待遇差別,推動實現大陸企業、外資企業、臺港澳企業待遇相同。

  有些臺商認為,大陸經濟環境變化導致臺資企業融資困難,資金鏈斷裂,影響到正常經營,呼籲大陸在融資問題上給予臺商更多支援,通過加強兩岸金融合作解決臺商的融資困難問題。但事實上,融資困難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普遍現象,不獨是臺資。臺商尤其是中小臺商融資困難是一個老問題,大陸早已採取許多特殊的支援政策,包括多家大型銀行專案融資,地方政府對臺資企業轉型提供特別資金支援等。

  在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臺商必須意識到,傳統的代工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大陸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依靠廉價土地、廠房與勞工,為跨國企業進行加工組裝的經營模式,已不能適應生産成本快速上升的形勢。其實,臺商的出路,在於轉型升級,在於把握機遇,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如果僅僅為了降低生産成本轉移到海外成本較低地區,數年後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一樣沒有出路。況且,在東南亞與印度等地投資,不能只考慮工資成本,還要考慮更多的當地政策與法制制度等軟環境。就綜合投資環境看,大陸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之一,2014年大陸吸引境外直接投資近1200億美元,居全球發展中經濟體首位。

  大陸經濟新常態對臺商而言,或許暫時是有不利的一面,但益處更多。大陸正在推動“依法治國”,這是制度的改革與健全,對臺資企業發展絕對是一個好事情,可依法經營,並獲得法律保護,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臺灣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山輝就表示,大陸的改革措施將讓過去少部分臺商靠壟斷、地緣裙帶關係經營的情況消失,臺商憑管理、技術、資金來發展的空間將越來越大。這是非常中肯的認識。當然,大陸各地也要適應新常態,重新調整經濟發展與對臺招商引資思路。

  新年伊始,國務院首次常務會議就做出支援小微企業的減稅降費措施。初步估算,僅失業保險費一項,一年可減輕小微企業和員工負擔超過400多億元。這對中小企業臺商是一個利好消息,可降低企業社保負擔。同時,為刺激經濟,中國人民銀行接連調降利息,緩解資金緊張局面,這對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也有一定作用。當然,臺資企業發展,不可能僅僅通過降息來實現,降息只是降低資金壓力,並不代表企業本身發展情況的改善。臺資企業的繼續發展,還是需要通過轉型升級來實現。

  大陸會繼續關心臺商,支援臺商。大陸有關部門一直在調研臺商經營與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繼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到昆山考察調研並走訪台商家庭之後,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在春節前赴昆山調研,並在與臺商座談時表示,大陸全力支援臺商的政策不變,臺商也要因應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就臺商而言,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積極面對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面對大陸“依法治國”新趨勢,勇於創新進取,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突圍。(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